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下一句


想必许多人都耳闻过“熵增定律”。这个定律揭示了一个系统自然倾向,那就是熵增,即混乱程度的增加。你是否曾无意间放置了一本书在房间角落?过了一段时间,你可能会发现那个角落已然杂乱无章,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这正体现了系统如何倾向于无序和混乱。系统的特性远不止于此,它们还有另一种特质,那就是自发地形成秩序。这究竟是为何呢?让我们一同探索背后的逻辑。

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将继续分享《系统之美》这本书的精华。之前我们探讨了系统的适应力特性。今天,我们将分享另外两个重要的特性:自和层次性。

那么,何为自和层次性呢?以房间为例,如果不整理,房间会越来越乱,这反映了系统的自特征,使系统结构复杂化或混乱。这看似与熵增定律相符。但在系统内部,还有一种趋势与之相反。就如你整理房间,将物品归类放好,这便是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层次性意味着在系统结构不断产生和复杂化的系统内部会逐渐形成某种秩序或层次结构。

这两种系统特性颇为神奇。如果说自是增强系统复杂性的回路,那么层次性则是调节系统复杂性的回路。它使系统保持稳定和有序,并增强系统的适应力。这一切并类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

大自然被公认为一位卓越的设计师。其进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依靠自和层次性,一个卵能演化成形态各异的生物,展现出全新的能力和特性。同样,一颗种子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甚至演变为一片森林;小溪汇成江河,江河终汇入大海。这些都是层次性和自的生动体现。

复杂的系统往往是自下而上生长和进化的结果,不断涌现出新的层次和结构。这种进化是随机且不可预测的。与之相对的是人类的理性秩序,它追求确定性,排斥随机性。我们的思维习惯于建立自上而下的控制系统,追求一个权威和控制中心。这种理性秩序与系统的自然秩序是背道而驰的。

试想一下,如果大脑直接控制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导致细胞无法维持其正常功能,整个有机体将面临死亡。同样地,如果大学领导直接决定每位学生和老师的专业或研究方向,那么他们将无法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大学的使命也将不复存在;再如一支球队,如果所有运动员完全听从教练指挥,缺乏自我判断和灵活应变的能力,那么他们将无法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大经济学家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提出了“自然秩序”的概念。他所说的“致命的自负”指的是人类理性的自负。我们通常认为人类理性可以战胜自然、创造秩序和结构。然而实际上人类理性能力有限,很多伟大的人类文明成果并非理性的产物。比如人类的语言、文字、道德和社会习俗等都是自然秩序的体现。

在哈耶克看来,“自然秩序”并非完全由理性所掌控的领域。因为我们的知识并非都来自直接的经验或观察而是来源于实践的领悟和反思其中蕴含了两种知识:精确的理性知识和模糊的实践知识但后者是无法被精确理解和传达的。

正如《庄子》中的故事所讲述的那样古人的智慧中存在无法言传的实践知识无法被理性完全掌握实践是智慧的源泉它靠个人经验和领悟获得而不是简单地靠阅读书籍或者听取讲解因此我们不能低估了每一个个体在自然秩序中的独特作用。

人类理性擅长规划和设计但社会的发展往往是由自然秩序推动的。哈耶克的观点与道家的“无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经济体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其进化过程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每个个体都像是一个细胞无法完全了解整个有机体的运行但只有尊重和顺应自然秩序我们才能与系统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