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逃避心理太严重了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你认为压力是否对健康有所影响?
我们所处的时代,其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往往让我们容易迷失、感到恐惧和不知所措。工作、婚姻、购房、育儿、赡养父母等种种责任与期望似乎还未真正开始,又即将我们推向下一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里,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使我们感到孤独、焦虑和重压在身。
压力是当面对变化和威胁时,情绪上的一种警觉反应。它并不一定都是由巨大的变故所引发,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疾病以及一些琐碎事务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恢复内心的平衡,保持身心健康。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而长时间无法摆脱低落情绪,甚至开始逃避一些人和事...
压力能够激发我们在面对危险时的快速反应,通过内部的资源和支持系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并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度的压力甚至能增强我们的心理韧性,使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好地应对困境。
心理学家Robert Yerkes和John Dodson的研究发现,适当的压力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表现,而且压力越大,表现往往越好。
持续、频繁、强烈的压力才是真正影响健康的因素。长期慢性的压力会让我们的身体始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非稳态中,从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虽然压力和焦虑常常被相提并论,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压力是人们对压力源的应激反应,当压力源消失,压力也会随之减轻;而焦虑则是对不存在的威胁的过度反应,即使没有明显的压力源,焦虑也会持续存在。
许多人认为消除压力源就能消除压力,因此选择逃避。但实际上,生活中的许多压力源是无法消除的,如长期困扰、家庭关系、就业压力等。
面对这些无法避免的压力,我们可能会暂时逃离以避免过度烦恼。压力始终存在并影响着我们,我们很容易陷入逃避→感到压力→再逃避→压力加剧的恶性循环中。
问题接踵而至,永无止境,使我们身心俱疲。
实际上,我们体验到的压力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引发压力的外部情境、我们如何解释压力以及我们用于应对压力的资源有多少。
(1)正确认识压力的两面性:既能带来挑战也能帮助我们成长,这本身就是一种减压的方式。
(2)当感到压力大时转移注意力:让大脑暂时停下来不再胡思乱想,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3)给大脑休息的机会:这并不意味着一直躺下或坐着不动。休息是与工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模式转换。
(4)觉察自己的情绪: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要学会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变化。接受各种反应但以开放的态度看待自己而非沉溺于负能量中。只有将念头和感觉视为过程而非实体时我们才能从中解脱出来。
(5)不抗拒担心:如果总是无法停止担心某事不妨给自己定个时间限制例如用几分钟尽情地担心然后尝试说出来给自己定好闹钟遵守这个时间规定多次尝试后你会发现内心的担忧似乎减轻了压力也变得不那么巨大。
(6)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自我暗示刻意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当这种改变发生时大脑和身体会作出更积极的反应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交互抑制理论:两种相反的情绪不能同时存在当一种情绪(如愉快)被强化时与之相反的情绪(如不愉快)就会被抑制。
相信你有能力做到这些并克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