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同是什么意思 雷同和相同有什么区别


我们常言道,当两样事物或两人间的相似度极高时,人们会以“雷同”一词来形容其共通之处。不论是观点、作品还是风格,只要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我们便说其思想或创作有着“雷同”的特质。那么,这个词语“雷同”究竟从何而来呢?为何我们没有采用如“风同”或“雨同”等自然现象来比喻这种相似性呢?

追溯其源,“雷同”一词起源于古代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学形式——杂文。杂文乃是以议论为主,诗、故事、寓言等文体相互交织的散文。其内容广博,形式灵活,且风格优雅。历史上的大文豪,如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等,都曾是杂文的杰出代表。

那么,“雷同”一词是如何诞生的呢?

据传,在宋代的文学殿堂里,一位名叫王安石的文学家在创作杂文时,意外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另一位文学家范仲淹的文章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于是,他在文章中写下:“余与范文正公所作杂文,其事多雷同。”意即他与范仲淹所写的杂文在诸多地方有着如雷声一般的相似性。

为何王安石选择用“雷声”来比喻相似性呢?

这或许是因为雷声被视为一种响亮、震撼且难以忽视的声音。当两篇文章中有着类似的“雷声”,这会让读者感到刺耳而印象深刻。雷声还常与闪电相伴出现。若两篇文章都有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则会让读者感到耀眼而难以忘怀。

“雷同”一词既含贬义也含褒义。

贬义时指两事物或两人间缺乏差异或独立性,只是简单地模仿或复制对方。而褒义时则指两者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共鸣,能够产生强烈的影响或感染力。

那么,“风同”或“雨同”为何不可用呢?

这是因为风和雨作为自然现象较为平常且温和,其相似性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雷同”相比,“风同”或“雨同”缺少那份生动和强烈的表现力。人们更倾向于用“雷同”这一词语来描述那些引人注目、留下深刻印象的相似之处。

“雷同”一词源于杂文这一文学形式,以其特有的雷声比喻了事物间的相似程度,既有负面的意味也有正面的意味。而“风同”或“雨同”因缺乏这种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故未被广泛使用。这也正是我们称相似为“雷同”,而不称其为“风同”或“雨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