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丝手工制作大全图解 自己做铜工艺品


在匠人手中,铜丝仿佛成为画家笔下的神奇线条,随心所欲,恰到好处。“点蓝工人,或许是因熟练之极的缘故,无需翻阅任何图样,便能准确无误地填补每个格子中的色料。”这段描述,正是叶圣陶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所描绘的情景,长久以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之选,景泰蓝也因此声名远扬。

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其中以元、明、清三代宫廷造办处所制的厚胎掐丝珐琅器尤为美丽精致。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所有珐琅器均为厚胎掐丝珐琅,这足以见证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探索金属之美:铜如何蜕变

若非了解铸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流程,人们或许难以置信,这些流光溢彩的器物内部竟是以铜为基材。在安庆市的帝雅工艺品有限公司珐琅器制作工厂内,整个厂房依据流程划分为多个独立的车间,从制模到鎏金、压光,共有十余道工序。

铸胎掐丝珐琅之所以备受瞩目,跻身“非遗”之列,关键在于“铸胎”二字。相较于薄胎珐琅器的简易制作技术,厚胎掐丝珐琅的技术难度较高,且曾一度失传,如今却成功再现了这一百年前的精湛技艺。

铜胎铸成后,将被送入打磨车间。尽管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仍能精准地将毛坯打磨至理想形状。

在这里,每一位工人都如同一名艺术家。如果说打磨工人是雕刻家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工序则需要真正的画家来操刀。

以铜丝“绘就艺术”

工匠左手稳稳托住铜胎,右手持镊子,从桌上小盒中精准夹取细如发丝的铜丝。他们的双眼在图样与铜胎之间游走,按照图样将铜丝弯曲成所需形状,并粘贴于铜胎表面。这便是以铜丝为笔触在铜胎上绘制图案的艺术过程。

“初学者往往需要一年时间才能上手,而成为熟练工则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这是对这一技艺的精进与付出的真实写照。

在点蓝车间,“上釉”这一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被命名为“点蓝”。这里,一群专职画家在铜丝之间巧妙地点缀色彩,为掐丝的构图增添了生动与活力。

点蓝车间的景象与叶圣陶笔下的描述不谋而合:点蓝工人不需参照颜料盒,便能精准地填充色彩至适当位置,色彩与铜丝相平而无丝毫溢出。

所使用的点蓝釉料是由石英、硼砂等矿物与多种熔制而成。为了确保着色牢固,点蓝需经高温烧结,反复点涂与烧制数次后方可进行后续工序。最后再次回到打磨车间,磨平经过多次烧制后仍不平整的釉料。

就这样,通过繁复而精细的工艺流程,粗糙的铜胎终于化身为精美绝伦的铸胎掐丝珐琅器。

正是这无数匠人的巧手与智慧,让金属铜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