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老子


解析《老子》深邃哲理

道,无可言状,然其义非凡;名,难于称述,然其意甚重。

起始之际,称天覆地之始源;终结之时,名为万物之源流。

为求探究其微妙,我们尝试观察其常态;欲明其界限,我们则需探索其极限。

这两者,虽异名而同源,皆可称为玄妙之境。玄之又玄,实乃万物奥妙之门。

关于“道”的阐释

首述之“道”,为世人常谈之真理;次提之“道”,意为言说、表述;而第三“道”,则为老子哲学专有名词,指宇宙本体之“道”。

初探“名”之概念,特指具体事物之名;再论“名”作为动词时,意即称谓、命名;终谈“道”之名,即指其本质与称呼。

常字寓意真常、永恒。须知,“常道”若仅理解为永恒不变则有误。老子所言“道”,虽永恒却非僵化不变。

《老子》四十章言“反者道之动”,此以道为动体;二十五章描述道体运行不息,恰如周而复始的循环。

指事与造形之辨

指事:许慎《说文解字》中论及,指那些可识别、察见含义的造字方式,如上下关系。此为指称具体事物之法。

造形:其义深远,造字之法难以现代汉语详述。简而言之,造形即通过语言、名字使事物形象得以显现、清晰化。

王弼之意在于:可言说之道、可称谓之名,仅能指涉具体事物、描述具体形状,非永恒存在之物。“道”无形无象,故不可言说、不可命名。

无与有之哲学

无之名为天地初始状态之描述;有则作为万物之源头的称谓。

“无”“有”为哲学中宇宙论的重要范畴,始于老子。《老子》四十章言:“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观照之道与边界探讨

常从无形之“无”中观照道的奥妙;亦从实有之“有”中探寻道的端倪。

句读之解曾有以“无欲”、“有欲”为读法之争。然王樵《老子解》中已明确指出:“‘无欲’、‘有欲’恐有碍宗旨。”故知老子未曾提及‘有欲’之说。

玄妙之境及其解读

此两者即前文所提之“无”、“有”。玄字寓意深远,难以捉摸。苏辙、范应元等多位学者均对此字进行了深入注解。

玄字强调的是一种幽深、不可分别且难以测知的感觉。此章阐述了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无、有。

道的不可言说与命名

为何“道”不可言说、不可命名?因其真常永恒,无限、无形、无象。语言难以表达无限之事,“命名”则需确定内涵与外延,而“道”的无限性无法确定其内涵与外延。

老子仍以“道”字称谓其本体。《老子》二十五章亦有所述:“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此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道的运动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