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青天这人生 有一句歌词是问青天是什么歌
之月,其圆非外邦之圆可比,而其美则胜过外邦之景。
千百年来,的人们始终对悬挂在天际的那轮明月情有独钟。
自古以来,书写明月的佳作众多,其中李白与苏轼的作品最为人称道。
提及中秋之月,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之夜,苏轼欢饮至天明,酒酣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词,以此怀念他的弟弟子由。
明月高悬何时有?举杯问天边。
不知天上的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随着清影舞动,哪里比得上人间温暖?
月亮转过了朱阁,低低地照进窗子,照在我这无眠之人身上。
月亮不应对人间有恨意,为何偏在人们离别之时才显得特别圆满?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的。
我们仍可以怀揣希望。就像那千里的共赏明月的人们一样,虽然相隔甚远,但依然能共赏这轮明月,就像在一起一样。
古今的文人墨客都在寻找情感的共鸣与抒发,王维、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以诗表达对兄弟的思念。而苏轼在这首词中更是将情感升华至极致。
苏轼与苏辙两兄弟从小一起生活、学习,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从未分开过,可谓是“兄弟版”的青梅竹马。
因不合,苏轼主动请求外放,与苏辙相隔几百里之遥。虽然身边朋友众多,但在这个中秋之夜,他更加思念家人和弟弟苏辙。
看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苏轼不禁发出疑问:月亮啊月亮,你何时才能圆满如我心中所愿?
此词既有对人生的追问与思考,又有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祝福。其中,“但愿人长久”的愿望是如此朴素而又真挚。
在古代众多的写月诗中,《水调歌头》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独树一帜。1076年的那个中秋之夜虽然其他人的名字都被时间遗忘,但苏轼的这首词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文化的瑰宝永远传唱着这一经典之作,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意义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