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散场下一句 青春不散场押韵上一句


《妈妈咪呀!》作为一部风靡全球的经典音乐剧,自1999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舞台上持续发光,不仅在伦敦驻演近20年,更在纽约百老汇演绎了14年之久,同时还有无数国际版本的演绎。一度曾有七个版本的《妈妈咪呀!》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上演,可谓是盛况空前。

这部音乐剧所具备的成功元素颇多。作为一部以ABBA乐队流行金曲为歌曲来源的点唱机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曲目动感欢快,充满了超高流量。ABBA乐队的流行金曲,是七八十年代瑞典乐坛的璀璨明珠,如今在《妈妈咪呀!》中得以再现,让人回味无穷。

再看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剧照,其制作之精良、演员之精湛,无不令人赞叹。这部音乐剧在改编上下的功夫尤为显著,编曲巧妙地将北欧乐队的曲风与希腊岛屿的热情相融合,编剧则通过母女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串起了22首歌曲,描绘出多种人生态度,并巧妙地传达了女性独立意识、金钱与自由的关系、中年危机的疗愈以及如何处理旧爱等深刻主题。这一切都在幽默风趣、欢快有爱的气氛中进行,既具有说服力又不失轻松幽默,令人感慨万分的同时又不乏调侃之趣,就如同地中海灿烂阳光下一股积极乐观的清流。

音乐剧的制作耗资巨大,尤其是在英美这样的产业化程度极高的。《妈妈咪呀!》的成功并非偶然,其高质量的制作标准以及演员在歌舞之外的表演功力,为各版本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伦敦威尔士亲王剧院观看西区版时,大批观众在几曲之后便已嗨得坐不住,散场时更是喜气洋洋。ABBA乐队的歌曲曾为遭受多重打击的英国社会带来鼓舞和抚慰,而《妈妈咪呀!》的问世近20年来,一直延续着其艺术娱乐的魅力,让无数人在其欢歌曼舞中感受到生命的精彩。

音乐剧的制作面临诸多挑战。从选角开始,音乐、舞蹈、乐队、服装、舞美等各个环节都是保证制作质量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一项都需要相应的投入。对于音乐剧演员的要求更是苛刻,他们需要具备优秀的演唱与肢体条件,同时还要会表演,每周八场连续唱两三个月不垮,这都需要极高的自律。而国内的音乐剧人才储备尚显不足,选角时往往不得不打折扣,这对戏的质量是直接的打击。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版的《妈妈咪呀!》在音乐剧制作水平上可谓扳回一分。特别是女性主演的表现尤为亮眼。扮演唐娜的陈松伶虽普通话发音有挑战性但她却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而沈小岑虽已年过六旬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出色的嗓音;与她们一同出演的邱玲更是镇得住台面的实力派演员。三位演员的出色表现足以让“动力乐队”燃爆全场。

此外本版演出对歌词译配的用心也值得一提。全场的对白及歌词没有配字幕但九成以上的演唱内容都能让观众听懂这得益于中文歌词的译配极为关键除了演员演唱时的吐字发音清晰外译配团队也功不可没他们把两套不一样的文字系统通过翻译关联起来进行了二度创作这不仅让演员更容易理解角色同时也让观众更快地理解歌曲与剧情的动人之处。《、、》、《夏日回忆》和《歌声让我飞翔》等中文译配歌词的质量甚至不输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