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池塘处处蛙的上一句 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意思


青草池塘蛙声喧

——古诗词中蛙鸣的魅力赏析(下篇)

文/王传学

  夏日之季,雨水充沛,青蛙则在池塘中找到了温馨的家。如同南宋诗人陆游在《露坐》中所描绘的情景一般:

  夏暑正当时,薄衣试葛衣。

  雨后蛙声壮,萤火避风稀。

  尘念非三世,归心违半生。

  余年无多在,莫待负垂钓。

  诗句中“雨后蛙声壮”的“壮”字,巧妙地勾勒出雨后蛙鸣的雄壮与热闹。

  再观宋代诗人张舜民的《鸣蛙》,别有一番景象:

  电光雷鸣暴雨至,晚来枕簟宜人眠;

  小沟夜涨三尺深,蛙声一片动四邻。

  此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后乡村的清凉与生机,尤其是那蛙鸣声,如同一首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梅雨季节,更是蛙的乐土。赵师秀的《约客》便将此情此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黄梅时节家家霖,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此诗中,黄梅、青草、池塘、蛙声等元素共同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江南夏夜景象。

  诗中虽写等待之焦急,但诗人心绪却于这窗外之景中得以解脱,寻得独处之乐。全诗形神兼备,展现了雨夜候客的情景及友人未至的怅惘心情。

  蛙声不仅为田野带来了生机,更是丰收的预兆。周翼之在《初夏》中以悲切的笔调写道:

  入夏庭中少人至,僧客间来罗雀啼;

  莺声不再蛙声断,杨柳池塘寂寞添。

  体现了没有蛙声的夏天,便少了几分生机与热闹。

  青蛙是农田的,以它们为题目的诗词也不在少数。如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则赞誉了蛙声与丰收的紧密联系:“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更是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夏夜的田园风光:

  明月映照惊鹊枝,清风半夜鸣蝉音;

  稻花飘香丰收景,听取蛙声一片欢。

  此词情景交融,将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蛙声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夏夜山村图。

  虽然词人描写的是乡村生活的小景,但其中所蕴含的丰收喜悦与自然之美却让人心生向往。这不仅仅是关于夏天的诗词,更是关于生命、自然与希望的赞歌。

  小小的青蛙在张璁的笔下也变得形似虎踞。这位明代诗人、大学士小时候曾以青蛙为题作诗,展现了青年的志向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