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由哪三部分组成 运动系统结构图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阐述

在地质学领域,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所驱动的地壳岩石发生的变形和变位机械作用,也常被称作地壳运动或岩石圈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被理解为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漂移的结果。地质文献中常将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岩石圈运动或岩石圈板块运动视为同义词。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漫长的46亿年发展历程,期间岩石圈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运动。早期构造运动在岩石中形成的构造形迹往往被后续的构造运动所改造或叠加,这些构造形迹统称为地质构造。深入研究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特点,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的构造运动演化历史,对于了解矿产资源状况、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环境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详解

(一)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构造运动按其方向可划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1. 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指的是岩石圈板块或地壳岩块沿地球圈层切线方向的移动。例如,西部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水平滑移现象,利用卫星测量资料可监测到断层两侧的平均年水平位移量达数毫米。这种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作用在坚硬岩层中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断层,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水平方向构造运动的证据。

2. 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则是指地壳岩块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通过大地测量手段,科学家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在不断上升,而南坡的恒河谷地则在持续下降。这种升降运动在上广泛分布,是古代海洋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的直接结果。

实际上,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们经常相伴或相继发生。例如,在强烈水平运动的挤压作用下产生的褶皱作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地区的上升和另一些地区的下降。

(二) 构造运动的速度与幅度

构造运动的持续应力作用可能导致局部岩块的突然断裂,并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引发。这一过程虽短暂但人们能明显感知到。相对于的短促性,板块运动的幅度可能极为微小,即使每年只有数毫米的位移也不易察觉。而像喜马拉雅山脉这样的巨型地貌,其形成过程则涉及数百万年的缓慢上升和沉积过程。

(三) 构造运动的不均匀性和阶段性

研究显示,不同地区在同一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强度也各不相同。这表明了构造运动在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均匀性。根据槽台学说的发展,地壳上的某些区域长期快速下降并堆积巨厚沉积的现象与缓慢下降的区域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构造旋回的完整过程可能持续数亿年之久。

这些旋回过程如加里东构造旋回、海西构造旋回等在不同地质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以来的地台区虽然不形成褶皱山系但仍有舒缓褶皱和单斜岩层的出现反映了构造运动的长期平稳与短期强烈活动的交替。

通过对构造运动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的系统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以及地壳活动的规律性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