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的翻译
《学记》是古代教育文献的瑰宝,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教育之道,如同深谋远虑。教育者应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明确的目标,方可影响大众。贤能之士亲近贤人,远离鄙陋之人,方能启迪民智,引领社会风尚。欲化民成俗,必须通过教育之路。
玉的雕琢需要去除其瑕疵,人的成长亦需知识的熏陶。古代君王,教育为首任。《尚书》云:“念终始典于学”,此即强育的重要性。
虽有佳肴,不品尝则不知其味美;虽有至道,不学则不知其善处。教育使学生知不足,教师知困苦,然后能自我反思,自我强大。教学相长,犹如《尚书》所述:“兑命”篇中‘教学半’,意即教与学双方都要付出努力。
古代学校有严格的教育制度,学生按年入学,按年考核。一年级注重句章的理解与志向的确定,三年级重视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及和谐共处的同学关系,五年级强调广博的知识与尊师重道,七年则关注学术的批判与择友的标准。如此层层递进,方能大成。
大学之初,穿着礼服备祭品,以示尊师重道。学校有教杖以警惰,夏圆与楚方之用意在维持教学秩序。教师需经常指点学生,但不可急于告知原理,以养学生内心之欲,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
现今之教者,常忽视教学方法,只照本宣科,使学生无心向学,无法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是防患于未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需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教师需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其才能。
君子知教育之难易,知学生之美恶,然后能因材施教。博喻之道,在于教师之选。为师者可为长,为长者可为君。故教师之选不可不慎。尊师然后尊道,道尊敬学。君王对待臣子之礼,不可用于对待教师,以示尊师重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问善答者进步快,问不善答者难进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必根据学生之疑而答之。教育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无当于五官而五官弗得不治者皆学也;教有当于五服而五服弗得不亲者皆教也。君子察于此二者,则可有志于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