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怎么形成的 雪是怎么形成的简单的说法
近期,气候报告的关注点之一就是多种降水相态的存在。不论是雨水、雨夹雪、雪、冻雨还是冰粒,每次降水的形式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巧妙变化。寒潮的席卷,使华北大部、大部、江淮西部、江汉及湖南中北部等地的气温纷纷跌至0℃或以下。为何气温相近,有的地方却是雨滴落下,有的地方则是雪花纷飞,又或是冻雨成灾?气象专家为我们解析了其中的奥秘。
气象台的高级工程师张峰解释道,在冬季的降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降水相态,如雨、雪、冰粒和冻雨等,而这些相态之间也可能相互转换。这其中,大气中不同高度的温度垂直分布和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温度的垂直分布是如何影响雨雪相态变化的呢?
当冷空气层从地面延伸到高空时,如果其温度始终低于0℃,雪花在下落过程中不会融化,最终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相反,如果地面附近存在一层较暖的空气,雪花在下落过程中进入这层暖空气后开始融化,形成雨滴,我们便看到了下雨的情景。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情况,那就是冰粒的形成。当冷层的雪花在下落时遇到薄薄的暖层,雪花表面会部分融化,形成液态包中间未融化的雪花。随后,当它再次进入冷层时,表面的液态会重新冻结。
冻雨的形成也有其独特机制。如果雪花或雨滴进入一个较厚的暖层后并未完全融化,在继续下落过程中遇到冷层时,它们不会再次冻结而是变成过冷状态。当这些过冷雨滴碰到0℃以下的物体时,会迅速冻结形成冻雨。
与此不同的是,冰雹的形成机制完全不同。冰雹是在云中,由于强烈的上升气流,使小的冰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大,最终大到上升气流无法托住,从而下落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