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活的各种缝法 缝衣服的针法有哪些
从棉花到布匹的诞生,需经历十二道精细的工艺流程。
摘棉花:从棉花植株上摘取吐絮的棉桃,再将花絮从棉桃壳中取出,晒干后得到籽棉。
轧棉花:借助脚踏轧花车,将半机械化的力量引入,将棉花絮与棉籽分离,进而形成皮棉。
弹棉花:利用特制的弹花弓,将皮棉铺在地面上,左手操控弓背,右手用硬木制的弹花捶不断敲打,将棉花弹松。半天时间里,能处理二斤棉花,变成柔软的禳花。
制花撵:将禳花用高粱杆作为轴心,制作成约三十公分长、三公分粗的花撵。
纺棉花:使用木制纺花车,一丝丝地将花撵纺成线,形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线穗。这个过程宛如春蚕吐丝,虽慢却细密。通常两个小时内仅能完成一个二两重的线穗。
拐线:依据计划所需的线量,使用木头制成的拐子将线穗倒在拐子上,每半斤左右为一拐线,每拐直径约一米。
浆线: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浆线过程,使线更加光滑耐用。使用滚水烫成的面粉糊将线浸泡,再通过一系列的翻捣和晾晒过程。
经线准备:在墙壁上设置两米的距离,利用细绳和经圈(小铜圈)进行经线的布置。经过精心计算和挂线,为接下来的织布工作做好准备。
织布前期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将线头处理妥当,包括掏头等步骤,为正式织布做好准备。
织布:这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脚蹬、手推、穿梭的默契配合。初学者的动作或许笨拙缓慢,但熟练后则如行云流水,左脚右替蹬踏板,双手熟练地推机框和送梭子,动作优雅如同舞蹈。
妇女的传统技艺:在过去的年代,一个有材料的妇女必须会纺花、织布和做针线活。我母亲就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全能妇女。
家务与劳作:家中八口人的生活起居,大姐在出嫁前会帮忙做家务。出嫁后,母亲一人操劳全家七口人的衣食住行。
“坑布”的工艺
将白布变为彩色的衣物并非易事。要制作棉衣,需进行染色处理。前,村里的染坊只能染兰布。要染黑布,则需自行处理。使用山杂木和黄麓柴煮成黄水进行底色染色,再放入相壳和黑矾的水中煮制。然后通过在污泥坑中踩踏布匹的方式进一步染色。这一过程需要数人合作完成,大家踩踏布匹直至其均匀沾上污泥。最后再清洗干净晒干即可使用。
穿衣与节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越是贫穷的家庭穿衣越费布料。衣物经过一段时间就穿烂了需要修补。如今衣物多了却可以穿很长时间而无需更换。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悖论:越富有反而越懂得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