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大篆体 金文大篆字典


大篆之金文

金文,系指铸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在夏朝进入青铜时代后,周朝称铜为金,故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由于青铜器的礼器常以鼎为代表,乐器则以钟为主,因此“钟鼎”一词成为青铜器的代名词,同时钟鼎上的铭文字数尤其丰富,因此也被称为钟鼎文。

金文书体属于大篆范畴。青铜器铭文是依据墨书的样式铸造而成,因此翻铸的金文往往能够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如此,商周时期的金文可视为一种独特的墨书书法艺术。

金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其历史地位历来受到书法家的重视。它打破了传统中仅从魏晋南北朝以后才重视书法的观念,将书法艺术的历史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

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流行时期,已有少量的青铜铭文出现。至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达到极盛。据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字数共计3722个,其中可识别的字有2420个,较甲骨文略多。金文承袭甲骨文,开启秦代小篆,多数的书迹都刻于钟鼎之上,相较于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的风格。

商代的金文,字体瘦长,笔道富有遒劲之美,行气疏密有序,结构严谨。其风格可分为两种:一种笔势雄健,形体,多显露锋芒,间或有肥笔;另一种则运笔有力,形体瘦劲,笔划多呈直线,不露或少露锋芒。

西周早期的金文展现出清秀优美的特点,有明显的波磔痕迹,结构严谨且风格质朴。例如武王时期的利簋,其腹内底铸有铭文,字迹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体现了西周金文的代表水平。

进入西周后期,艺术风格变得更加凝重雄放。如成王时期的令、保卣,康王时期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作品,都展现出凝练奇古、雄伟挺拔的特色,笔划遒劲华丽,被书法家誉为“波磔体”。

大盂鼎的金文,体势严谨端庄,典雅不失质朴。其字形与布局的和谐统一,用笔的方圆结合,呈现出端严凝重的效果。其艺术造诣之高,为成康盛世金文书法中的翘楚。

西周晚期,毛公鼎、散氏盘等青铜器的书法艺术水平再创新高。东周时期则迎来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周王朝实力衰微,诸侯天下。青铜器逐渐发展为结构复杂、工艺精良的艺术品。春秋中期流行的雕缕细密工整的装饰手法及战国时期的花纹艺术替代了铭文,使得金文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金文亦出现了蝌蚪文、鸟书、悬针书等装饰性文体。这些花体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秦汉时期仍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