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为什么要用糖换鸡毛 鸡毛换糖可以涣散的红糖吗


观察视点:

浙江之地,悄然矗立着一颗商业的璀璨明珠——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一世界最大的同类商品批发市场,是自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后,快速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生动见证。

历史长河中,义乌曾是土地贫瘠、依赖粮食生产的地区。由于土壤酸化严重,农作物收成难以保障,当地农民不得不依靠鸡毛作为肥料改善土壤。但受限于本地鸡毛资源的匮乏,他们则独辟蹊径,使用红糖制作糖饼,四处奔波与他人交换鸡毛。这样的以物易物之商贾,被誉为“敲糖帮”,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光的推移,“敲糖帮”所携带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加,渐渐引入了针线、发夹等日用小商品。自后的1980年开始,逐渐恢复了“鸡毛换糖”的交易许可,并发放了营业执照。有些商人开始专注于采购小商品,进途贩运,而部分人则开始尝试自行生产小商品,并在集市上交易,从而为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82年,义乌县果断地开放了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并投入资金铺设水泥摊位。当年小商品市场的交易额就已达到392万元的显著成绩。随着1984年“兴商建县”的提出,企业审批得以放宽,登记手续简化,引发了全县经商办厂的热潮。市场摊位数量急剧上升的也面临市容、交通等问题。为此,决定兴建专业的小商品市场,完善硬件设施。

到了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竣工开业,固定摊位数量大增至4096个,并设有综合商业服务大楼以及工商、税务等管理服务机构。之后历经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及临时摊位近万席的全国最大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仅在一年后,即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额就首次突破了十亿大关。

时间推移至1993年,小商品市场迈向了股份制的发展路径,创立了中小学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至此, 第四代市场的摊位数量进一步扩大至23000多个。到了21世纪初, 义乌小商品市场更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成功蜕变为国际商贸城, 成为第五代专业市场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