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中以的用法 静以修身是宾语前置吗
【按】
《诫子书》选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教材上册,但其解读存在多样性与混。针对此现象,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诫子书》的内涵与结构,形成自己的解读认识。
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千古名篇,虽篇幅不长,但其意义深远。在教材与教参中,虽然对文章进行了注释与解读,但往往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探讨文章的行文逻辑与深层含义。
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句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静”与“俭”并非单纯的行为描述,而是修身养德的双重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俭”为节俭、俭朴,而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俭”在古文中的解释为行为上的约束节制,进一步引申为物质生活的节俭或俭朴。但若仅以此解释“俭”则过于狭隘。实际上,《诫子书》中的“俭”应解释为从物质和思想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节俭。这样的解释更能与文中的其他语句形成逻辑上的呼应。
至于“静”,更是修身的重要手段。静心能够使人专注,从喧嚣中抽离出来,更好地反思与学习。而“学”与“志”的关系在文中也紧密相连。“学”非泛泛之学,而是指向修身养德的学习;“志”也非一般的志向,而是要在“静”与“俭”的基础上,真正将修身养德作为人生的目标。
《诫子书》中还提到了时间的重要性,但时间的流逝并不单纯是惜时的问题,更是修身养德的不断磨砺。若不能早早将“修身养德”作为根本,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不能“用世”,而且一切都可能来不及。
《诫子书》的核心是希望人们有“君子之行”,而具备“君子之行”就是要“修身养德”。“静”、“俭”、“学”、“志”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写作背景与写作技法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的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告诫孩子要成为“重器”,根本在于修身立德。
今人对《诫子书》的解读歧见纷出,一方面是因为用现代词语的常用义套用理解古文,另一方面或许是我们被成功、成才等目标蒙蔽了双眼,而忽视了修身立德这个根基。我们在解读古文时,应潜心钻研,虚心涵泳,避免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