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介绍 风筝的四个文化寓意


放飞风筝,传承文化

放风筝是我众深爱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长莺飞,在城郊的开阔地总会见到许多人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这一活动不仅能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舒展筋骨,更是古已有之的康复养生之道。史书《续博物志》中就有记载,“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在放飞风筝时,的各个关节如手、腕、肘、臂、腰、腿、足等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杨利平先生,今年57岁,自幼便对风筝情有独钟。自他在庙会上手举风筝在天坛里奔跑起,便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拜中间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的风筝制作技艺,历经24年的学习和历练,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今已是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工艺的东城区代表性传承人。

在一个春日里,笔者有幸在丰台区云岗中学操场的社区迎春便民庙会上邂逅了杨利平先生。现场热闹非凡,风车、吹糖人、春联、糖葫芦、舞狮、高跷等各种摊位前人头攒动。其中,杨利平先生展示的北京扎燕风筝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细致地讲述着风筝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京扎燕风筝作为北京的代表性风筝,其文化内涵丰富。杨利平介绍道,风筝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匠人智慧的结晶。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被赋予了吉祥、幸福的寓意。扎燕风筝家族成员众多,有健壮的肥燕、窈窕的瘦燕、恩爱的比翼燕等,其形象各异,寓意深远。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的风筝,都能在蓝天中翱翔,这得益于其巧妙地运用了结构力学和空气力学。

杨利平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风筝制作大师,还是一位热衷于非遗进校园的推广者。他在教授孩子们制作风筝的也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在风筝上绘制自己的图案。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制作风筝的技巧,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受当前影响,杨利平虽不能亲自到学校教授风筝课,但他仍在家中不断创作新的扎燕风筝画片。他期盼着散去,能够再次放飞心爱的扎燕风筝,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