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和雾的区别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


“雾霾”是对雾和霾的统称,一个概括性的说法,用以描述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由于雾和霾都会降低能见度,公众和媒体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气象局专家对“雾-霾”现象及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指出雾和霾常相伴出现,且两者成分不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雾与霾的共生与转化

根据气象学的定义,当大气中因悬浮的云雾滴(即水滴)导致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便称之为雾。而在能见度介于1至10公里之间时,则被定义为轻雾。

霾则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变得混浊。这里的干尘粒特指干气溶胶粒子。

一般情况下,能见度在1至10公里的范围内,可能是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是水滴的作用(即轻雾的作用),且两者不易区分,因此被统称为“雾-霾”现象。由于气溶胶粒子在雾和霾的形成与转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可以说,雾和霾都与气溶胶粒子息息相关。

一天之中,甚至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方,雾和霾的角色和比例都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清晨空气中湿度较大,水滴含量较多,更容易出现轻雾和雾;而到了中午,空气湿度下降,干气溶胶粒子比重增多,霾则更为常见。“雾-霾”现象常常相伴出现并可相互转化。

雾与霾的显著区别:干霾与湿雾

干气溶胶粒子和云雾滴是霾和雾的主要成分,也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简单来说,霾较为“干燥”,而雾则显得“湿润”。

判断雾和霾哪个占主导,空气湿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雾-霾现象中,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时,以雾为主;而当空气湿度低于80%时,则以霾为主。

水汽在雾-霾的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长大,并在过饱和的气象条件下转化为云雾的凝结核,从而推动由霾向轻雾和雾的转化。反之,当空气湿度降低时,也会发生由雾向霾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日益加剧,但雾和霾作为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自古便有之。近三十年来,随着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当今的雾-霾不仅受到空气中水分多少和分布的影响,更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

PM2.5:易入肺的细颗粒物

在干气溶胶粒子中,存在许多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粒子,即我们常说的PM2.5。在以霾为主的雾-霾天气中,PM2.5等可入肺颗粒物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PM2.5等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其直径较小,可以永久停留在肺泡里,不仅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危害。相比之下,雾中的水滴粒子直径较大,通常不易直接进入肺部。

关于PM2.5对健康的具体影响程度尚无定论。这主要是因为PM2.5对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难以评估。同时影响因素众多如PM2.5浓度、时间、防护措施以及个质与营养等。

科普链接:关于气溶胶与PM2.5

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太阳辐射的吸收体和散射体,它们参与各种化学循环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能够进入肺泡并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