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的作用 锄头用来干什么的
在我国农村,锄头是世代传承的农具,它在某些地方不仅用于刨土和简单的耕耘,更在东北大地上独树一帜,专门用于除草。
东北的锄头,其构造颇为讲究,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那粗壮的锄杠,采用圆木精制而成,与成年人的手腕相得益彰。接着是锄勾,锻造自略带刚性的铁质,上端衔接圆筒与锄杠,下端则与锄板相接的扁方结构,人们俗称此为“锄毫头”,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隼”。最后是锄板,由铁锻造,形态各异,有的呈正梯形,有的仿照榆树叶,顶端设有扁方插口,俗名“锄鼻子”。
经过精巧的锻造后,锄头的制作过程中还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擦鉮”。这工艺是将锄板烧至通红,利用钳子夹持锄鼻子,使其在融化的铸铁表面轻轻沾染一层,随后投入带有盐分的水中进行淬火处理。这种做法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早有记载,其目的是增强锄板的硬度与耐磨性。这一传统工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被广泛沿用。
整个锄头的总长度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而定,最长可与其身高相匹配,最短也不得少于身高减10厘米。尽管锄头由三个部分组成,但实际应用中也会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辽金时代的锄头显得尤为笨重,全由铁制成。而到了民国时期,经过改良的锄头变得更加轻便。杨树和柳树的圆杆被用作加长锄杠的材料,锄勾则被制作得更为精细,锄板也变得更加轻薄。这些改进显著减轻了耕作的劳动强度。
而聪明的农民们也不甘于现状,他们化废为宝,将那些尺寸较小的锄板上的锄鼻子拆卸下来,再以无法再用的铁锹作为材料,制作成新的锄板形状。这样一枚废旧的铁锹竟能派生出两个新的锄板。通过将新制的锄鼻子与锄板进行铆合,制成的锄头既轻便又耐用。在那个没有除草剂的年代里,锄头是农民们劳作时的得力助手,一把轻便好用的锄头更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