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打雷 打雷的科学解释
近期因课程录音工作,我的嗓音因过度使用而显得有些疲惫。我注意到,孩子们对此十分好奇,常常拉着我问:“妈妈,为什么人生病时声音会变哑?”“你的声音现在也是这样的吗?它什么时候会恢复呢?”我虽然嗓子不舒服,却仍努力用不那么清晰的嗓音与他们交流,这导致我现在又无法进行录音了。英国的独立报去年做的一项调查给了我一些安慰。
这份报告采访了1500个家庭和孩子,搜集了许多数据,其中有几个关键点让我深感共鸣。比如,2-6岁的孩子平均每天会提出约73个问题,而伦敦的孩子更是能达到93个问题每天。每个妈妈平均一周要回答近500个问题。这表明了好奇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4岁左右是好奇心的巅峰期。
尽管面对孩子的提问有时会让我感到精疲力尽,甚至有些绝望和棘手,但我也从中发现了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乐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我甚至找到了成为他们心中榜样的目标。这让我回想起自己作为文科生,原本对物理、科学、数学等并没有太大兴趣,但与孩子们的互动让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曾分享过如何与孩子们讨论如《生老病死》等高频话题的经验。在面对孩子的好奇心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简单易懂的科普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关于《植物与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从种植黄豆芽开始,告诉孩子们它从发芽到成长再到枯萎的过程。当我们种植时,就可以与孩子们分享“生命周期”的概念。
当谈到《死亡》这一敏感话题时,与其回避或虚假解释,我们更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解释。例如,我们可以以家中宠物的死亡或学校里举行的哀悼会为例,与孩子们分享死亡的真正含义和生命的重要性。而当我们提到《为什么会打雷》时,我们可以利用科普视频等资源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自然现象。
与孩子沟通的关键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连接感”。让他们感受到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通过对比全家人的手纹来解释生命的成长与变化,或者通过洗澡时的漩涡来引导他们思考自然现象。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不必担心自己无法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或无法成为他们心中的榜样。只要我们愿意与他们一同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就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那个“大孩子”,那个愿意陪伴他们成长并享受其中的榜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