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无边落木萧萧下比喻


关于杜甫的名篇《登高》,其颔联首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一直引人深思。有人认为“无边落木”即指“无边落叶”,但对于杜甫为何不直接用“落叶”一词,颇费思量。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关于杜甫是否为了遵循平仄的规律而将“叶”字换为“木”字,这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木、叶”二字均为仄声字。

在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林庚的《说“木叶”》一文详细溯源了“落木”一词的来源,它源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并未完全解答杜甫选用“落木”的深意。

叶落时,树还在;而木落时,树已近枯萎。当枯枝被急风吹拂,夹杂着落叶萧萧而下,这情景不仅象征着杜甫老病将至的悲凉,更突显出一种绝望、肃杀的氛围。

“落木”这一意象已经包含了落叶和摧枝的双重含义,成为了一个相对更佳的选择。

《登高》一诗中描绘的场景如此: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清冷的江水旁,沙白鸟飞。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这万物因秋天到来而张皇失措的情景,奠定了全篇悲壮雄浑的基调。

接下来,“渚清沙白”为诗中空间描写的部分。面对江流的汹涌,江中的小岛显得平静,但因风急,沙鸥开始预警并返回。这也为后面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做了铺垫。

至于为何杜甫选择先写“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与他前面提到的“风急”有关。若用“落叶”代替“落木”,则意象会显得过于狭窄,无法充分表达地裂山崩、江河滚滚的悲壮之感。

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已五十六岁,生活困顿,心怀才情却无人赏识。他的心情沉重,对人生的末路悲怆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笔下的秋景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

对于“落木”的选择,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为了构图平衡,有的则从词源角度探究其来源可追溯至屈原。还有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描写的是某种特定的树木在秋风中的景象。

更深层次的解读是,“落木”所带给人的绝望和肃杀感。只有“落木”所带来的死亡意象的沉重感,才能与“长江滚滚流”的悲壮相匹配。

树的生命力虽顽强,但当它与死亡、衰败相关联时,便有了更深的意义。正如杜甫的人生,虽充满坎坷,却也闪耀着诗人的不屈与坚韧。

杜甫选用“落木”而非“落叶”,既是为了更好地描绘秋景,也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怆与思考。这种选择既符合诗的平仄规律,又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