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的诗名 白居易的《草》
在公元787年的时光里,少年白居易踏入了长安的繁华。虽然李白已离世多年,但诗坛依旧繁花似锦,百花齐放。那时的白居易,心中所想并非成为诗坛的巨匠,而只是希望能考取进士。
与众多学子一样,他四处展示自己的诗作,渴望得到名流的赏识与提携。一日,他拜访了大诗人顾况,献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开首页,一首五言律诗映入眼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岁岁枯又荣。
野火不曾尽,春风又再吹。
远方的芳草蔓延古道,晴日下的翠绿连接荒城。
送别友人王孙去,离情别绪如芳草萋萋。
随后的故事,人们皆知。白居易因此诗成名,开始了他的人生逆袭之旅,并最终在诗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这首诗至今仍是小学生们学习的经典之作。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首诗流传千年,赞美之声不断。但事实上关于此诗的评说古往今来从未停止过。
对于这首诗的赞誉者而言其特点显而易见通俗易懂、语言朴素却意蕴深远这正是白居易诗歌的最大特色无需多言而其质疑之声也从未间断过。到了清代诗评家顾安在《唐律消夏录》中对其进行了评价:
《唐律消夏录》中提到第三四句为佳句但认为“岁岁枯又荣”虽为起下之笔却过于直白使得下句的意境显得不完整。同时对五六句的评述指出虽然分别提及“古道”和“荒城”但意趣上实为相似之处。对于结尾用王孙送别的典故则评价为庸俗且无力。
这段评价虽然犀利但也不无道理。对于“野火”两句的赞誉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对于其他部分的评价则基于个人对诗歌艺术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欢直白而有人则更喜欢深邃的意境这并无对错之分。
关键在于顾安所提及的一个关键点:“合掌”。这是写诗时的一大忌讳指的是对仗的两句中前后意思基本相同。合掌被公认为“诗病”即如果一首诗中有哪一句定为合掌那么这首诗就不能被认为是佳作因为它犯了写诗的低级错误。
合掌在诗歌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一个豪情万丈的诗篇为例如果其中一句已经出现了“长空展翅”的字眼那么下一句就不应再出现天空、飞翔等相似的字眼。曾经有人将“广宇翔云”作为后一句这便是典型的合掌因为广宇即为长空之意而翔云则是飞翔在云朵之上两者意义基本重合。
古人对同一联中的合掌避之唯恐不及对整首诗中意象的重复也持不欣赏的态度。虽然李白《峨眉山月歌》前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但《艺圃撷余》对其评价中也提到了此为大忌讳之事。至于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否合掌则需要深入探讨。
从字面上看远芳和晴翠分别描述了远处的芳草和阳光下的翠绿而古道和荒城则同为道路和地点的描述因此顾安认为其合掌。但从深层次来看这首诗在意象上呈现出一种层次感诗人送别友人时目光随友人由近及远由闻到芳草的清香到看到整片荒城视野逐渐扩大后两句作为结尾一气呵成形成了完美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