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因《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同阳,两九相重,象征着阳气的最强。每年这一天,大家都会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长寿的追求。那么,作为流传千年的节日,重阳节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历史悠久,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初与天象崇拜密切相关。西汉时期开始流行,而到唐代,重阳节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一书,就提到了“九月”,并指出这一天是祭祀天地的大日子。汉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有了祈求长寿的习惯。尤其在魏晋时期,重阳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开始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等民俗。到了明代,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更为隆重,皇帝亲自登高、吃花糕、祈愿健康长寿的习俗也成了全国性的传统。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登高祈福

重阳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之一便是登高。相传东汉时期,汝南的桓景向仙人费长房求教,仙人九月九日会有灾祸,如果家人佩戴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避开灾难。当日,桓景照做,举家登山,结果一切平安无事。回家后,发现家里的鸡、狗、羊却都死了。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人们都会选择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期盼避灾保安。而唐代的文人也在重阳节写下了许多登高的诗篇,其中杜甫的《登高》最为人们熟知,展现了秋天的苍凉与长久的孤独。这一传统至今不仅是为了祈福,也是现代人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形状和制作方法都没有严格规定,但它通常是九层的塔状,象征着“九”这一阳数。在古代,重阳糕不仅是祭祀和庆祝的食物,还是对家人健康长寿的祝福。特别是古人常常在节日早晨,用糕点触碰孩子的额头,并念祝福语,希望他们事事顺利,百事俱高。重阳糕制作精细,九层的结构象征着“重阳”,而糕点上方的小羊造型,则代表着羊(阳)的寓意。

赏菊饮酒

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赏菊成为重阳节的另一大传统。传说这一习俗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在九月九日品赏菊花,独自陶醉其中,深得人们的喜爱。后来,赏菊逐渐成为重阳节的必做活动。菊花酒也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饮品。早在汉代,菊花酒便开始盛行。此酒以菊花为主料,配以黍米酿制,具有祛灾保健康、延年益寿的功效,成为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饮品。

佩茱萸与插菊花

佩戴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早在晋代的《西经杂记》中便有记载。古人认为,茱萸具有避邪消灾的作用,尤其是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佩戴茱萸能够带来平安。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和儿童,会将茱萸佩戴在身上,或插在发间。除了佩戴茱萸,菊花也常常作为重阳节的装饰,人们会将菊花插在头上,或者将其装饰在门窗上,以驱邪避凶,祈愿吉祥。

敬老尊贤

重阳节自古就有敬老的传统,尤其是“九九”与“久久”发音相近,象征着长寿与长久的祝愿。民间习惯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祖、祈福,还特别注重对老人的敬重和关爱。随着时代的变化,重阳节的敬老意义愈加深刻。如今,重阳节不仅是祈求健康长寿的时刻,更成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精神的节日,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陪伴父母,传递温情与孝道。

地方风俗

不同地区对重阳节的庆祝方式各有不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俗。

江西—晒秋

在江西婺源县,重阳节是一个晒秋的时节。当地的篁岭会举行盛大的晒秋节,秋收后的蔬菜和水果都会被晒成干货,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色彩,也让人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安徽—放养牲畜

在安徽怀宁一带,重阳节有放养牲畜的习俗。传说此举是为了避免灾祸将不幸转移到家禽牲畜身上。当地人习惯在这一天放养牛羊,确保家中安宁无恙。

广西—添寿粮缸

广西壮族地区的重阳节被称为“祝寿节”,特别是在老年人年满六十岁时,子孙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为他们添上一口寿粮缸。传说,这些粮食能够带来好运、消灾,为老人的生活增添福气。

山东—辣萝卜汤

在山东,重阳节食物独具特色,尤其是辣萝卜汤。据说,喝了这种汤,可以保佑家人免受灾难。当地的民谚“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便是这一传统的写照。山东的部分地区还会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

湖北—酿酒

湖北武昌的重阳节酿酒活动颇具盛名。当日酿制的酒,被认为口感最为清冽,且可以长期保存不坏。应城县的重阳节则有祭祀方社田祖神的传统,祈求农业丰收,生活安宁。

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传统节日,既是庆祝秋收、祈求长寿的时刻,也是尊老爱老、传承文化的契机。在这一天,无论是登高、赏菊,还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都让我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与深深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