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什么意思 立春是什么意思


正月十一日,立春将至。立春究竟意味着什么?气温会在立春后迅速回升吗?寒冷的天气还会持续多久?我们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农民来说,春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民间,立春被视为春季的开端,许多人认为一到立春,春天便随之到来。今年的立春正好在2月4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一日,距离我们已经不远了。那么,立春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到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立春之后,寒冷的天气是否会迅速退去?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这一天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在古代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事实上,在古时候,春节就从立春这一天开始,立春的到来,也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立春有时也被称为“立春节”“正月节”“岁节”等。

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春打五九尾,春打头”,这句话反映了立春与二十四节气中“数九”之间的密切关系。通常,立春要么出现在“五九”的最后一天,要么是“”的第一天。立春的日期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太阳每年沿黄道运行360度,划分为24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为15度。当太阳从黄经0度开始,沿黄道每行进15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节气。立春出现在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而这个时刻一般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今年,立春正好落在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日。根据“数九歌”,这一天正是“五九尾”,即农谚所说的“春打五九尾”。

有些人认为,立春一到,春天就真正来临了。虽然很多民众认同这一观点,认为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端,但实际上,立春并不等于春天的到来。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立春意味着“建始”,即新的循环的开始,五行之气的更替也从此开始,春季的气息开始回归。立春意味着冬季即将结束,春天的脚步已经临近。

立春并不代表气候的剧变,尤其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立春后寒冷的天气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气温真正回升,往往要等到雨水节气过后,或者春分前后才会逐渐明显。在南方地区,通常要等到三月底,气温才会逐步回升到13℃至15℃,而华南南部此时的气温则在15℃至16℃之间。高原地区虽然雪开始融化,但气温依然较低,一般只有5℃至10℃左右。

气象学上对春季的定义是:一个地区在五天内的平均气温高于10℃且低于22℃。立春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春天已经来临。虽然立春之后,气温有回暖的趋势,但由于冷空气的反复入侵,气温依然较低,有时甚至会出现持续几天的低温阴雨天气,甚至倒春寒现象。这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尤为不利。

根据往年的经验,南方地区立春后通常还会经历一个月左右的寒冷天气,真正的春暖花开大约要等到3月下旬。北方地区则更加寒冷,通常直到谷雨或立夏时节才会真正迎来春天,气温才会稳步回升。许多老一辈人也常常提到,立春后如果气温突然回暖,反而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这可能会带来倒春寒。民间流传着“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的说法。这个经验之谈,反映了自然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立春虽然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但春寒料峭的天气并不会立即消退。真正的温暖需要一些时间,耐心等待气温逐渐回升,春天的脚步才能更加稳健地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