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文/鹿茸

经典古文如同璀璨的星辰,闪烁在我们记忆的长河中。那些年,我们在课本中一字一句地诵读,耳熟能详的句子仿佛在耳畔回响。想起《劝学》、《陋室铭》、《师说》、《岳阳楼记》,不仅是语言的魅力,更是思想的传承。如今,回想起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背诵,是否还能清晰地复述其中的智慧和深意?

《鱼我所欲也》,出自

孟子

之手,深刻地探讨了人们的欲望与道德的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指出人生中常常面临选择,鱼与熊掌无法兼得,舍弃一方才能获得另一方。他强调,生与义的选择更为重要,生存固然可贵,但义更不可丢弃。人们常因贪欲而迷失,但真正的贤者能够守住本心,懂得放弃对生的苟且追求,以维护更高的道德理想。

在一碗简单的饭菜前,孟子描绘了一个行人拒绝乞讨的情景,说明了尊严的重要。即使是万钟的财富,也不足以让他丧失礼义。这个道理的核心在于,拥有高尚的道德比一切物质享受都要珍贵,这就是失去本心的后果。

另一篇经典是

荀子

的《劝学》,其开篇便明确指出“学不可以已”。荀子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学习的必要性。正如木材经过锻造而成轮,金属经过磨砺而锋利,君子通过广博的知识和日常的反省,才得以明辨事理,避免错误的行为。若不亲身经历高山与深溪,又如何能了解其高与厚?

他提出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观点,强调点滴积累的重要性,正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提醒人们,虽小的努力也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心无躁动,持之以恒,才能成就大事。

陶渊明

的《桃花源记》中,渔人意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图景。渔人流连忘返,被那份幽静与美好深深吸引,最终回家设宴招待乡邻。这个桃花源,是逃避纷扰的理想之地,体现了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最终的迷失,反映了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永恒追寻。

同样,

刘禹锡

的《陋室铭》亦有深意。尽管生活环境简陋,却因“惟吾德馨”而显得格外珍贵。这里描绘了一种内心的自足与高洁,强调了人格的价值超越了物质的丰富。陋室中的闲谈与高朋满座,传达出一种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的情趣。对于真正的君子而言,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自有天地。

韩愈

在《师说》中,提到古人有师的传统,阐释了学习与师徒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人非生而知之,只有通过向师学习,才能解开心中的疑惑。在如今的社会,古老的师道似乎逐渐淡去,而这篇文章则重申了传道受业的必要性,激励着人们重新尊重和追寻知识的源泉。

范仲淹

的《岳阳楼记》,则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引发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思。开篇便描绘巴陵的壮丽景色,再到后文对政治的忧虑,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国事的关心与忧虑,强调了作为士人的责任感,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周敦颐

在《爱莲说》中,将莲花视为君子的象征,表达了对纯洁、坚韧品质的崇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显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与高洁的气节。他通过对比菊花与牡丹,强调了莲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真正的君子之爱的追求。

在古代文学的浩瀚星河中,

《木兰诗》

以生动的叙事勾勒出了一位女儿为了替父从军的勇敢形象。木兰女扮男装,历经艰险,最终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智慧。

同样,

《出师表》

中诸葛亮对后主的忠告与责任的承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作为一位智者,诸葛亮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智慧与见识,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感。

欧阳修

在《醉翁亭记》中,通过自然的描写与人文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醉翁亭下,山水相映,人与自然交融,寓意深远,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古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传承。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重温这些经典,回望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文字都将继续在我们心中激荡,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