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哪个景点


桂林,这座以壮丽山水闻名的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众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佳作,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本文将探讨桂林山水的诗意源头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脍炙人口的句子,自古以来便成为了桂林的代名词,它的来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根据考证,这句名言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石刻,落款人是王正功(公元1133-1203年)。在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68岁的王正功被任命为广西提点刑狱,同时负责静江府的事务,这也是他一生中担任的最高职务。

在任职的次年,广西迎来了乡试大比,王正功作为地方官,自然要举行鹿鸣宴以庆祝这一盛事。在宴会上,王正功兴致盎然,挥笔写下了两首《鹿鸣宴诗》,并将诗刻在独秀峰南壁上。这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提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石刻,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

桂林的山水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亿万年来的水滴侵蚀,形成了这里千姿百态的石峰。桂林的石头,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细腻,吸引了无数文人前来吟咏。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712年—770年)对桂林的赞美,展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而柳宗元在其诗中提到:“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更是将桂林的美景推向了高潮。范成大(公元1126年—1193年)也不甘示弱,他在诗中写道:“桂之千峰……诚当为天下第一”,将桂林的山水之美推崇至极。

不仅如此,桂林的还珠洞内,有着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留下的珍贵书法。这块石刻被认为是米芾所有现存作品中最早的真迹。米芾在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以县尉的身份来到桂林,游览伏波山时留下了这段佳作。桂林的秀美景色深深打动了他,令他在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

在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米芾的好友李彦弼被贬至桂林,他对此地的描绘更是生动。李彦弼请求当时的住持刻下了他们的诗作,以此纪念他们的友谊。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广西转运判官方信孺在伏波岩刻下了《米芾自画像》,使得这位书法家的诗、书、画作品在桂林汇聚传世。

龙隐岩内的《元祐党籍碑》则是研究北宋政治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前,北宋时期,党争激烈,王安石的变法与司马光的废新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到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蔡京借机发难,将三百零九位文人标记为“元祐奸党”,并发配至边远地区。尽管后来有命令毁碑,但《元祐党籍碑》得以幸存,成为历史的见证。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曾在此刻下《观元祐党人碑题记》,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的题记也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凿毁,留下的文字却依旧让后人思考。

桂林这片富饶的土地,见证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光辉瞬间。从唐代到清代,超过两百位著名文人在这里留下了1500多件摩岩石刻和近600尊摩崖造像。宋代的碑刻尤为丰厚,达到484件,因此有“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桂林市建立了桂海碑林博物馆,系统整理与拓印这些历史石刻。这些历经风雨的碑文,承载着山水与人文的千年传奇,成为了桂林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桂林不仅以其山水之美而闻名,更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故事,让这片土地愈加璀璨。无论是诗歌、书法,还是雕刻,每一块石刻都在述说着桂林的传奇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