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废铜多少钱一斤 今旧废铜多少钱一吨


中国的铜矿储量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六,然而每年却有超过70%的铜矿依赖进口,进口量更是占全球铜产量的一半。这种矛盾让人不禁思考:难道我们的铜资源已经耗尽?为何明明在持续购买,仍然面临铜资源短缺的问题?

中国与铜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那时便开始利用铜来制作青铜器。古代的铸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铜合金的多样性使得许多青铜器成为现代博物馆的珍贵藏品,甚至古代货币也是以铜为主要材料。当宋代铜钱需求激增时,铜的短缺问题首次显露,最终促成了“交子”的出现,解决了当时的“钱荒”问题。

如今,虽然我们使用的是纸币或电子支付,但中国依然如同一个“吞铜兽”,对铜矿的需求从未减少。这样的情况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铜储量真的不够?

实际上,我国的铜储量确实有限。

根据统计,全球铜矿储量达到82163万吨,主要集中在美洲、澳洲和中非地区。例如,智利是世界上铜矿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22年的储量达到了1.9亿吨。

虽然我国铜矿储量在全球排名第六,但其仅占全球总量的3%。

目前,我国的铜矿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西、云南等地,但已探明的铜矿中,有85%以上都是小型矿。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铜矿品位普遍较低,其中万吨级以上的矿床,有八个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的铜矿通常以伴生矿的形式存在,开采后提炼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

不过在需求驱动下,近年来我国的铜资源产量不断增加。

以精铜为例,2022年我国精铜产量达1106.2万吨,同比增长5.7%。尽管如此,整体铜矿对外依存度却高达80%,这正是未来铜资源需求的挑战所在。

我国对铜资源的需求始终居高不下,并预计将在未来继续上升。

早在2002年,中国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铜资源消费国,2019年全球铜消费量为2457万吨,其中中国就占据了1208万吨,约占全球的一半。近年来,精铜的消费量依旧在增长,2022年达到1468.4万吨,同比增长5.9%。

这里提到的表观消费量,是通过进口量和生产量来推算的,并不代表实际的消费量。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国对铜的需求如此旺盛呢?

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资源,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等传统行业,因此国内外对其需求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两年关于“缺铜”的讨论频频升温,这主要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与新能源相关的矿产资源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对象。

例如,锂电池的生产需要锂,而铜则是制造锂电铜箔的关键原料。这种铜的需求量在新能源汽车中尤为显著。

数据显示,一辆混合动力电动车大约需要60千克铜,而一辆纯电动汽车则需要83千克铜。电动汽车的低压线束使用的铜量,也比传统燃油车多出约5千克。随着汽车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功能愈加丰富,相应地对低压线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铜在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中同样不可或缺。

可见,伴随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对铜的需求只会愈发明显。

为了缓解铜资源紧张的局面,中国不得不大量从智利等国进口铜资源。

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最终取决于自然条件,铜矿的形成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有超过50%的铜矿属于斑岩型铜矿,这种矿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相比之下,智利的超大型铜矿几乎全部为斑岩型,虽然品位较低,但由于规模大、埋藏浅,整体开采相对简单。

中国的斑岩型铜矿规模相较于智利并不理想,这与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地质研究表明,板块碰撞或俯冲活动可引发岩浆运动,进而将地下的铜元素带到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元素在地表聚集,形成铜矿。

比如智利地处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区,正好是纳斯卡板块俯冲至南美板块下方的区域,这里岩浆活动频繁,铜元素得以丰富聚集。

由于板块运动,全球形成了一些斑岩型成矿带。我国东部地区大多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在板块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亚欧板块的边缘在日本以东,我国不在其内。虽然我国成功触及中亚-蒙古成矿带,但却未发现超大型千吨级铜矿。

相较之下,科研人员对青藏高原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该区域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地质条件适合铜矿的形成。

在西藏的阿里和拉萨地区,发现了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超大型铜矿。其中,玉龙铜矿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储量可观且能够进行露天开采。虽然玉龙铜矿的品位为0.66%,但其拥有8.78亿吨铜矿石,年开采量可达1989万吨,预计可开采40年以上。

青藏高原由于常年严寒、空气稀薄以及生态保护的压力,使得开采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高。

对于不少铜矿企业而言,青藏高原的这些大型铜矿仍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面对自身开采能力的局限,仅依靠进口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从南美和非洲等地进口铜矿,但这些国家的局势不稳定,极大影响了铜矿的供应。加上铜资源对新能源等行业的重要性,全球各国在出口时都显得谨慎。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收购等多种方式获取海外铜矿开采权。比如,紫金矿业在去年投资了蒙古的一个巨型铜金矿哈马戈泰,该矿的铜储量高达300万吨。

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铜矿的回报率仍有待提高,面临收购成本高和开采不稳定等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应积极发展废铜的回收利用。目前我国的铜回收率为60%,能够满足国内49%的铜需求。预计到2050年,铜回收率将提升至70%,可满足70%的铜需求。

总的来看,如今铜资源紧张的趋势逐渐显现,让人不得不关注未来铜价的波动是否会像锂矿那样激增。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每年都有新的铜矿被发现,因此目前的铜资源紧俏更多是短期供需失衡造成的。</

暂时不必过于担忧“铜荒”的出现,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在保障铜资源供应上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是否应该加大国内的铜矿开采力度?

面对日益增长的铜资源需求,中国亟需找到平衡点。一方面,增强自身的矿产开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样不能忽视。过度开采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这些问题不容小觑。

发展废铜回收产业,不仅可以缓解资源压力,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废铜的回收率,使其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是应对资源紧缺的一条可行之路。

有鉴于此,未来的铜资源管理应当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与环保措施的结合。创新科技的引入可以帮助实现更高效的矿石开采和精炼工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

国际合作也是解决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国可以在资源供应链上实现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的背景下,这一策略尤显重要。

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样影响着铜资源的供应。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铜的需求只会不断攀升。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将持续推动对铜的需求。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面对铜资源的紧缺问题,中国需在开采、回收、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下功夫,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铜资源供应体系。尽管短期内可能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但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创新措施,我们完全有可能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合作框架,共同应对资源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铜资源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铜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其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资源,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在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回收中探索新的可能,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贡献力量。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式来管理我们的铜资源,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和资源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铜资源的未来能够更加光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地球学报:后疫情时代中国铜资源供应形势分析

2. 中国新闻网:中国铜资源安全如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