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arus belarus钢琴
在2018年上半年,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曾提议将国名的汉语译名改为“白罗斯”,但该提议最终未得到采纳,中国外交部网站上依旧保留“白俄罗斯”这一译名。其实,“白罗斯”与“白俄罗斯”实际上是同一个国家的称谓。无论是“罗斯”还是“俄罗斯”,都是对“Rus”或“Russia”的译名。早期俄中交流中,蒙古语作为中介语,其音系规则使得“Russia”在翻译时需前加元音“o”,于是形成了“俄(斡)罗斯”。而未经过蒙古语中介的日语则翻译成了更接近原音的“露西亚(ロシア)”。
2019年2月,有网络传闻称“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同意与俄罗斯合并”,尽管卢卡申科很快出面否认了这一谣言,但这背后却不乏历史的暗示。“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之间,除了名称上的相似,更深层次的联系则是复杂的历史渊源。
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的“白俄罗斯”
追溯历史的根源
“白俄罗斯”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无论是拼作“Belarus(白俄罗斯语)”还是“Byelorussia(俄语)”,都源自“Belaya(白色)Rus”这一词汇。有一种解释认为这里的“白色”代表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服饰,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白色”象征自由和独立,指的是白俄罗斯人在13世纪早期在蒙古与立陶宛之间保持的独立状态。
如果按这种解释来看,“白俄罗斯人”其实可以视为最纯粹的“俄罗斯人”。这就使得“白俄罗斯人”是否真正拥有独立的历史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实际上,成书于12世纪的《往年记事》中提到,“世界上住着波利安人、德列夫利安人、北方人、拉基米奇人、维亚迪奇人和克罗特人”,彼此间使用斯拉夫语交流。在今白俄罗斯地区,生活着多个东斯拉夫部族,包括克里维奇人、拉基米奇人和德累哥维奇人,并且建立了多个公国。公元980年,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大公击败了波洛茨克公国的统治者,将基辅罗斯的统治(以及信仰)扩展至白俄罗斯境内。基辅罗斯的繁荣并未持续太久,到12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这一地区已经被分裂成若干个公国,包括波罗茨克、图罗夫-平斯克和格洛杰斯克。
11世纪的基辅罗斯
13世纪初,罗斯地区遭遇了两次蒙古入侵的重大打击。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他们(指罗斯人)确实是保护欧洲的一座墙,承受了所有射击的一座墙,被敌人摧毁了一半的一座墙……”东部和南部的罗斯公国遭受了彻底的破坏,乡村被荒草覆盖,变成了野兽的栖息地。而地处西部的白俄罗斯地区侥幸幸免。为了寻求安全,波罗茨克等白俄罗斯公国最终选择通过与立陶宛大公签订协议,加入了立陶宛大公国。
这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立陶宛大公国以“立陶宛”命名,首都设在维尔纽斯(现为立陶宛首都),立陶宛人却只占总领土的1/15和总人口的1/20,反而是白俄罗斯地区在大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古白俄罗斯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实际上当时的白俄罗斯人将其称为“俄语”。到了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合并后,波兰人在新成立的联合王国中的统治地位占据绝对多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华沙。立陶宛-白俄罗斯的精英逐渐被波兰化。
名不副实的立陶宛大公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俄罗斯的命运与立陶宛和波兰密不可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联合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使其彻底灭亡。1794年4月,受到法国大革命影响的上校亚库布·亚辛斯基在白俄罗斯地区发动起义,但他创建的短命的临时革命政府却名为“最高立陶宛拉达”,其目标也只是恢复立陶宛大公国的独立。
俄罗斯的忠实盟友
在波兰被瓜分的过程中,1772年俄罗斯帝国先后获得了白俄罗斯东部,1793年获得了中部,1795年将西部也纳入囊中。莫斯科的统治者终于实现了“全俄罗斯君主”的梦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首先的和主要的贪求,就是把所有的俄罗斯部落都统一到沙皇的政权之下,沙皇自称为全俄罗斯的专制君主,其中也包括白俄罗斯和小俄罗斯(即乌克兰)。”
三次瓜分波兰
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的145年里,白俄罗斯一直处于沙皇统治之下。沙皇政府按照俄罗斯模式设置了省、县两级行政管理白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宣称,“她不会在任何方面区别对待白俄罗斯臣民和大俄罗斯臣民”。这句话的实质含义就是,白俄罗斯人必须被“俄罗斯化”。19世纪的民族主义浪潮席卷整个欧洲时,白俄罗斯地区却显得异常平静。原因在于,东欧各地的民族意识几乎都萌发于城市知识分子中,而白俄罗斯当时仅是沙皇帝国中的一个农业边区。1897年时,98%的白俄罗斯人仍然生活在农村或小型居民点中,92%的白俄罗斯人从事农业或林业等工作。更令人吃惊的是,当时白俄罗斯的大城市里,明斯克的超过一半人口(51.2%)竟然是说意第绪语的犹太人。
白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萌发进程极为缓慢。当时的白俄罗斯“普通民众称自己为俄罗斯人,而少数称自己为波兰人”。1902年,俄国西部边区的总督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在报告中总结道:“白俄罗斯部族既没有政治传统,也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他们的发展要么依附于波兰,要么依附于俄罗斯。”
俄国革命后,白俄罗斯地区陷入混乱。1918年2月21日,德国占领了明斯克。3月9日,成立了亲德而短命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1919年1月1日,白俄罗斯临时工农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于1922年12月30日成为苏联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昙花一现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在几乎整个苏联时期,白俄罗斯人民对莫斯科保持了忠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到1941年底,整个白俄罗斯(包括原波兰的“西白俄罗斯”)已被占领。德国试图在此建立一个傀儡政府,在1943年底成立了“白俄罗斯中央拉达”,并选举了“总统”(1943年12月),召开了“国会”(1944年6月27日)。亲德民族主义者在白俄罗斯的政治舞台上并未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那个“国会”在明斯克召开后不到一个月,苏联红军便解放了这座白俄罗斯首都。在
德军占领的三年中,白俄罗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被杀害,270个城镇中有209个遭到摧毁。白俄罗斯人民仍积极展开游击战,掌握了约60%的国土,明斯克因此被誉为“游击队之城”。
被德军绞死的白俄罗斯抵抗分子
苏联后的困境
战后,尽管苏联解体,白俄罗斯于1991年宣布独立,但这一“独立”状态却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利益。白俄罗斯曾经是苏联的重要工业基地,生产了大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重型卡车,这些产品供应给其他加盟共和国。苏联市场的解体对白俄罗斯的生活水平产生了严重影响。从1990年到1995年,白俄罗斯的社会消费品总额下降了40%,而贫困率从1%激增到36%。尽管如此,政府设法避免了最坏的情况,时任总理维亚切斯拉夫·凯比奇在1994年表示,“我们的人民并未感到饥饿,冬天的房屋依然有暖气。”
白俄罗斯制造的矿业卡车
尽管白俄罗斯在1991年底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这一转变并未带来巨大的政治变化。苏联时期的政治精英继续掌控国家的实际权力,领导层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更替。实际上,白俄罗斯的“独立”几乎是机缘巧合的结果。据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所说,由于白俄罗斯领导人在旨在拯救苏联的“819事件”中的态度暧昧,未遂政变的失败使他们突然失去了莫斯科的庇护,导致白俄罗斯领导人意识到,宣布独立是阻止莫斯科进行敌对调查的唯一途径。
1991年的“819事件”
这种突如其来的独立地位并未带来预期的繁荣,反而加剧了经济困境。白俄罗斯继续依赖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工业结构,经济转型的缓慢使得其面临长期的挑战。尽管独立初期经济情况艰难,政府在努力稳定社会和经济的也逐渐开展了多方面的改革,以应对新的国家身份带来的压力。
寻求稳定与未来的方向
进入21世纪后,白俄罗斯在稳定经济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振兴经济,并在国际上寻求更多的合作与支持。白俄罗斯在维持自身独立性的也继续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挑战。虽然独立后的白俄罗斯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在不断的努力和调整中,白俄罗斯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当代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的历史充满了复杂的文化和政治变迁。从古代的罗斯时期到现代的独立国家,白俄罗斯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故事。面对未来,白俄罗斯将继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努力寻求稳定与发展,期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