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之船讲的什么 忒修斯之船的隐喻爱情
## 当“我”被替换,我还是“我”吗?——从高考顶替案到忒修斯之船
“被替换后,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这并非仅仅是思想实验,而是残酷的现实。近年来,山东高考冒名顶替事件,将陈春秀、苟晶等人的人生搅得天翻地覆。她们本该拥有的大学生活,却被他人窃取,命运的轨迹由此彻底改变。
高考,承载着无数人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更决定着未来人生的走向。被顶替高考,意味着近二十年的黄金岁月被生生偷走,无异于“人生被替换”。这不禁让人深思:**身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命运的载体不再是你,谁才是真正的“你”?**
这如同古老的思想实验——**忒修斯之船**。
公元1世纪,普鲁塔克提出了这个有关身份更替的悖论:一艘船在航行中不断替换部件,直至所有部件都被替换,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如果用旧部件重新建造一艘船,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苏格拉底认为是同一艘船,而柏拉图则持相反观点。这个问题也引发了霍布斯、洛克等近代哲学家的激烈争论,触及到个体与整体、同一性的本质等深刻议题。
许多问题都与之类似:
1. 今天的我还是昨天的我吗?
2. 祖父的旧斧头还是原来的旧斧头吗?
3. 分叉的比特币哪一个是中本聪的比特币?
4. 失忆的双胞胎兄弟,谁是哥哥?
5. 你经过的河流还是原来的河流吗?
6. 公章被抢的公司还是原来的公司吗?
7. 被替换掉所有成员的乐队还是原来的乐队吗?
回到忒修斯之船,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如果仅仅从物质层面来看,用旧部件组成的船B似乎才是“原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由“四因”构成: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以船为例,材料是质料因,设计图纸是形式因,工匠和技术是动力因,载人航行是目的因。仅仅用旧材料拼凑,忽略了其他因素,并非完整的“忒修斯之船”。
无独有偶,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可见,无论是古老的东方智慧,还是西方哲学思辨,都试图在探讨:**事物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物质堆砌,更在于其内在联系、功能和意义。**
回到现实,那些被偷走的人生,又该如何找回?或许,答案不在于纠结于过去,而是努力把握当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正如被顶替的考生们,她们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努力改变命运的航向。这,或许才是对“忒修斯之船”难题的最好回应。
## 忒修斯之船:从木板到人生的深度思考
老子曾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启示我们,事物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其“无”所带来的功能和意义。
将此理念延伸至“忒修斯之船”这一经典悖论,我们不禁思考:当一艘船的部件被逐渐替换,直至所有材料都与最初不同,它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对“人”的定义。陈春秀事件中,顶替者和被顶替者的人生轨迹交错更迭,我们该如何定义她们的身份?
船的本质在于其功能和与人的关系,而人的本质则在于其复杂的社会属性,尤其是人与人之间错综的关系网络。
我们可以尝试用“三维四因”理论,从七个关键特征要素来定义一个人的身份本质。但正如上图所示,即使在量化的标准下,也难以对顶替者和被顶替者做出绝对的判断。
因为人并非冰冷的机器,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经历和感知。对于寒门学子而言,高考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一旦被窃取,失去的便是12年寒窗苦读的自己,甚至是整个人生。
有些人轻视这种伤害,认为不过是“翻旧账”或最终都会回归“搬砖”的命运。这种论调缺乏是非观、善恶观、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他们看不到被顶替者失去的梦想、机遇和人生轨迹,这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饶恕的罪恶。
“忒修斯之船”之所以成为永恒的议题,是因为它触及了身份、存在和伦理的本质。每个个体、每个事件都具有其独特性,简单的二元对立无法诠释其复杂性。
或许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的抽象思维,将“忒修斯之船”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集合。每一次部件的更替都会产生新的集合,而最初的集合早已不复存在。
这个结论与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谋而合。 当我们引入时间维度,更能清晰地看到,无论是船还是人,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变化,追寻绝对的“身份本质”或许本就毫无意义。
"忒修斯之船" 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寻找答案,更在于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定义自我?如何看待身份的流动性?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道德律令?
如果我们承认物质世界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并且原子之间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从数学的角度来看,B有可能是A,而C也可能成为A。人类具有社会性,大脑处于量子态的意识无法被复制,这意味着忒修斯之人在数学上不可解。换句话说,从陈春秀被冒名顶替的那一刻起,她就已不是原来的她了。
时间不可逆转,迟到的正义并非真正的正义。
十年寒窗苦读,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正。
不要认为这与你无关,这只关乎概率大小。
更不要幸灾乐祸,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是你自己。
这种事件决非偶然,从1997年到2019年,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无需提及权势者,即使是一名普通教师或略有背景的中下层人士,都有可能窃取底层孩子的人生。
这个潜伏在暗处的黑幕,肮脏且可怕,其运作方式令人费解。
事件发生后,仅山东一省就调查出2018-2019年有242人冒充他人,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积冰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不仅仅是谴责的问题,高考即将到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改变现状。
1. 弥补过错,对已爆发案件的合法诉求必须得到满足,即使没有先例也要创造先例;
2. 全面审查,在正常社会,此类事件必须“零容忍”;
3. 完善程序,整个操作流程中存在的漏洞必须立即公开透明地处理;
4. 严厉打击,任何在教育领域制造不公者都必须受到严厉制裁。
不必赘言现代社会,即使在科举时代,任何与考试相关的作弊行为都属于弥天大罪。
此事不能像许多事件一样,喧嚣过后,便追逐新的热点。
事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被冒名顶替的不仅仅是“忒修斯之船”上的部分零件,而是一个真实的人的生命。
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不仅仅是作弊,这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