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传说 泰山的样子图片
泰山民间传说:碧霞元君与泰山石敢当
泰山,巍峨雄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更孕育出众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其中,最负盛名、影响深远的当属碧霞元君和泰山石敢当的故事。
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的泰山女神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奶奶”,是道教中备受尊崇的女神。传说她法力无边,能护佑农业丰收、商业兴隆,更能保佑人们出行平安、婚姻美满。 尤其在求子、治病、祈求儿童平安方面,碧霞元君更是有求必应,因此香火鼎盛,信众遍布四方。
泰山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碧霞元君出巡仪式。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汇聚于此,敬献贡品,燃放鞭炮,虔诚地跪拜祈福,场面恢弘而庄严。
泰山石敢当:驱邪避凶的守护神
在泰山地区,人们建造房屋时,都会在家中安放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泰山石,以求驱邪避凶,保佑家宅平安。
相传,泰山脚下有一位名叫石敢当的青年,乐于助人,嫉恶如仇。他曾多次帮助百姓驱赶妖邪,但妖邪屡屡作祟。 后来,石敢当灵机一动,请石匠将“泰山石敢当”刻于石上,放置于家门,妖邪便不敢再靠近。 “泰山石敢当”驱邪的传说由此流传开来,并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泰山传说的文化内涵
泰山民间传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传说不仅为泰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内容未做修改)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顾颉则称:“在道教里,碧霞元君是一个很伟大的女神。”在泰山神祇信仰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一般认为:碧霞元君信仰兴起于宋。宋真宗封禅时,“新玉女之像”,立龛以祀。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云:“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东封先营顿置,泉忽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泠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此玉女即是后之碧霞元君。其信仰由此开始在泰山广泛传播。
若追溯其碧霞元君信仰之源,则源于东汉之时,当时山川崇拜与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错影响,尔后道教吸收山川信仰,认为名山必有仙人在焉。职是之故,汉末与道教有密切关系之曹操,于所作游仙诗《气出唱》中有“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翔”之辞,。自此“玉女”形象开始于泰山落地生根。如三国曹植《远游篇》、唐李白《游泰山》等诗作中,皆出现泰山玉女形象。泰山之玉女池及池畔之玉女石像,亦是基于此一信仰而设置。宋真宗立龛祀玉女后,不久岱顶建有玉女之祠,并有官员进谒祈雪。入金源后,泰山玉女崇信进一步扩大,且影响至女真皇室。岱顶大观峰有明昌间濮国公主题名云:“敬诣岱岳,焚香致礼毕,明日遂登顶,拜于玉仙祠下。”
元代开始明确将玉女崇祀纳入道教范畴。元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碑》中记泰山道士张志纯于金贞祐之乱后重葺泰山祠宇,“自绝顶大新玉女祠,倍于故殿三之二;取东海白玉石,为像如人然,一称殿之广裒”。这是玉女祠自创建以来首次大规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归属道门管理。重修后玉女祠改额为昭真观。昭意为昭示、彰明,真则为道徒对仙人的称呼,道籍称老子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观名取意于此。
明朝初期,泰山上的神祇元明泰山女神晋升为“碧霞元君”,在朝廷和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朝廷多次诏令修复岱顶昭真观,明宪宗还率先致祭元君。成化十九年(1483),昭真祠重建后,被赐额为“碧霞灵应宫”。
清朝入主中原后,康熙帝登岱致礼碧霞宫,赐匾“坤元叶应”,表明了清廷对元君尊崇的认可。雍正帝继承这一政策,下令修缮碧霞宫,赐额“福绥海宇”,并在《碧霞祠宝幡步虚词》中表达了以元君佐治的政治思想。
乾隆年间,朝廷不仅多次敕修岱顶之祠,还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分建了广育殿和广元宫,祀奉碧霞元君。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帝发布诏旨,正式开启了派遣使者前往泰山致祭元君的制度。这一典礼一直持续到清王朝灭亡。
与此元君庙祀从泰山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从京城、北直隶到江南,最终成为了一种遍及全国的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