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的好处和坏处 经常跪坐的好处和坏处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古代坐具的演变与文化

在古代,椅子并非寻常之物。人们长期习惯于席地而坐,或倚靠床榻,主要的坐姿是跪坐和盘腿坐。

跪坐,即双膝着地,臀部置于脚跟,上身挺直;盘腿坐,则是双腿交叉,臀部着地或垫于垫上,上半身略微前倾。这两种坐姿都需要良好的柔韧性和耐力,对现代人而言并非易事。

跪坐和盘腿坐的优势在于节省空间,便于移动,同时也符合古代对礼仪和端庄的追求。

这类坐姿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容易导致膝盖、脚踝、髋关节等部位出现疼痛、麻木、变形等问题;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功能,甚至造成身体僵硬、呼吸不畅、情绪低落等现象。

为缓解上述问题,古代人发明了凭几、胡床等家具,辅助人们席地而坐。

凭几类似屏风,供跪坐或盘腿坐时倚靠,既能缓解疲劳,又能保持优雅的姿态。胡床则类似沙发或床,可供躺卧或而坐,让人舒适地休息,自由变换姿势。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舒适度和美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

南北朝时期,受佛教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扶手椅、方凳等高脚坐具崭露头角,并逐渐普及。高脚坐具让人们得以垂足而坐,无需再跪或盘腿,减轻了下肢和关节的压力,改善了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功能,同时也提升了身体的灵活性和活力,使人更加自信开朗。

从隋唐到明清,高脚坐具不断发展创新,涌现出圈椅、官帽椅、牛角椅等各式各样的形态和装饰。

这些坐具不仅舒适实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古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精湛技艺。近代以来,随着机械设备和制作材料的进步,沙发、懒人椅等柔软舒适的坐具开始流行,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跪坐作为古代最早、最普遍的坐姿,从商代延续至唐朝,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正式场合的礼节。

古代人注重坐相,以跪坐表达对上级或长辈的尊敬和谦卑.跪坐也演变为一种礼仪和制度,在朝拜、拜谢、拜年、拜婚等场合都需要进行。

跪坐并非舒适的姿势,需要极大的耐力和意志力。

跪坐时,膝盖、小腿、脚面均需着地,臀部置于脚跟,上身保持挺直,这使得下肢和关节承受巨大压力,久之便会产生疼痛、麻木、僵硬等不适感。跪坐时不可随意变换姿势,否则会被视为失礼或不敬,因此需要极大的忍耐和克制力。

现代人已鲜少有机会或需要跪坐,仅在特殊场合或民俗活动中才会出现。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已发生巨大变化,更加注重舒适度和平等观念。对现代人而言,跪坐是一种难以坚持的坐姿.即使在日本、台湾等习惯跪坐的国家或地区,也有不少人表示跪坐十分痛苦。对于从小未接触过跪坐文化的人而言,更是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