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粉丝什么意思 狗粉丝手势
[闽南网]
安迪·沃霍尔曾预言“人人都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这句话在中国互联网上已经反复应验,而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将这一预言的影响力放大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中国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大量的网红,他们活跃于直播间和二次元空间,与芙蓉姐姐等论坛、博客时代的网络红人截然不同。主流媒体和主流互联网空间鲜有他们的身影,但在特定圈子内,他们却名声大噪。与早已过时的东北喊麦不同,一个被称为“狗粉丝”的群体成为了网红的新支柱。
粉丝群体中,一部分是为网红打赏、支持他们租公寓、穿潮牌的“嗨粉”,而另一部分则热衷于谩骂和抹黑,被称为“狗粉丝”。“狗粉丝”作为网络亚文化中的最新现象,正在逐渐成为网络世界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互联网早期,整个网络世界都可被视为亚文化。而当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文化也逐渐分化出主流与非主流。还记得曾经风靡中学生的“火星文”吗?这种夹杂了表情、符号和暗语的文体,在当时就被视为亚文化的代表。
“狗粉丝”的语言风格带有明显的川渝方言和东北话的地域特色,并且在字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继承了“火星文”的密码化表达。这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有效隔离了主流网络文化的影响,也为“狗粉丝”进行网络暴力提供了保护伞。
回顾亚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它从不满足于单一的形式。整个亚文化体系一直在通过不断的演变,来彰显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从“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主要看气质”晒照片,从“屌丝”流行到“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神曲霸屏,从胡戈恶搞《无极》到“帝吧出征”……网络亚文化以其神出鬼没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民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
“狗粉丝”的出现似乎标志着网络亚文化的分水岭。此前,网络亚文化大多停留在自嘲自黑、瓦解权威、彰显存在感的层面,本质上是以“自我贬低”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通常不会伤害到具体的个人,更不会将矛头指向社会底层群体。而“狗粉丝”的出现,则预示着网络亚文化正朝着一个危险的方向发展。
“狗粉丝”以羞辱他人为乐,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信号。当网络亚文化失去对抗权威的力量,转而攻击普通民众时,一场看不见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狗粉丝”通过移花接木、栽赃嫁祸等方式来彰显群体力量,已经对网络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危害。在群聊和社交媒体上,“狗粉丝”的言论充斥着无底线的造谣和攻击,毫无反讽和幽默可言,严重破坏了普通网民的上网体验。
有些人将“狗粉丝”与日本的“丧文化”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收入低下、缺乏上升通道,在网上谩骂是他们最廉价的娱乐方式。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丧一代”的主要特征是拒绝社交、不愿工作,但他们通常不会主动打扰他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种文化选择,而非“狗粉丝”这种追求低级趣味的群体行为。事实上,许多“狗粉丝”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体面的职业和不菲的收入,他们加入“狗粉丝”群体纯粹是为了寻求刺激和乐趣。
“狗粉丝”的迷惑之处在于,他们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熟悉社交媒体的文化环境,在表达上目的明确、技巧娴熟。这使得他们 often 能赢得部分网友的认同,甚至被夸赞“有智慧”。有人甚至将“狗粉丝”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
美国“垮掉的一代”以放纵、沉沦的方式来追求自由和治愈战争创伤,他们从未真正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时期诞生了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众多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仅仅这一点,“狗粉丝”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乌合之众”和“垮掉的一代”之间,隔着的不是一纸一墙,而是一个世界。前者追求破坏,而后者则在破坏中创造,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于“狗粉丝”而言,加入“乌合之众”的行列或许轻而易举,但如何在痛苦中反思、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的尊严,才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