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优用于描述


作者:温元凯

这是温元凯财富经的第22篇原创首发文章

两名小朋友,明明和红红,在饥渴难耐的情况下敲开了幼儿园老师张虹的办公室门。

“老师,我渴得厉害。”明明说道。

“老师,我饿得不行了。”红红跟着说。

看到小朋友们衣衫不整,老师张虹连忙将他们带到食堂,一人提供了一份下午茶——一块蛋糕加一杯饮料。两人并没有急于享用这顿美食。

“老师,我渴是因为吃了太多蛋糕没喝水,现在实在吃不下了……”明明解释道。

“老师,我肚子饿了以后,就喝了很多水,现在真的不渴了……”红红也说道。

原来,幼儿园为了避免浪费,规定食物和饮品不得剩餘,否则将受到惩罚,这让明明和红红陷入了两难。

张虹老师灵机一动,调整了他们的餐点搭配,明明获得了双倍的饮料,红红获得了双倍的蛋糕,两人顿时心满意足地大快朵颐,最终没有浪费任何食物。

这一微不足道的事件背后,蕴藏着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帕累托最优原则。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情况下,至少使得另一方受益。在本例中,张虹调整餐点资源分配,既没有减少小朋友的餐点价值,又实现了他们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帕累托最优原则由活跃在一百年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不仅是经济学的基石,更是管理学的核心原则。我们应当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事实上,在一个自由选择的环境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资源获得最优配置。回到明明和红红这个例子,如果老师张虹暂时离开,他们会如何做呢?他们很有可能会自发交换手中的资源,用饮料换取蛋糕,以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最终,明明依旧喝足了水,红红也吃饱了肚子。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帕累托最优不一定总能实现。还是以这两个孩子为例,如果他们分属不同的老师管理,前往不同的食堂,甚至就读于不同的幼儿园,那么他们可能既不能喝饱水,又不能吃饱肚子,并且还会因为剩餘食物而被处罚。

要实现帕累托最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人们主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比如明明和红红,他们完全可以在领到餐点前,向食堂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如换取双倍饮料。但他们年纪尚小,可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周围也不乏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由于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而错失了资源最优配置机会的人。比如我们公司以前一位名叫小陈的人事助理,能力强、口才好,我的合伙人曾夸赞她具有天生的销售天赋。她一直没有主动寻求锻炼的机会,而我们当时也比较忙碌,顾不上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价值。后来,小陈为了男朋友,去了上海工作,并在生活压力下转行做了销售,竟然在三年内在竞争激烈的彩妆行业赚到了首付。小陈确实有能力,但在我们公司的那几年,她没有主动配置好自己这一资源,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更高的财富增长,也不会为公司带来更多销售业绩。

中国有句俗语:“树挪死,人挪活”,体现的正是帕累托最优的朴素思想。人作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和源泉,在财富课中尤为重要。人力资源配置和调动,是考验人们智慧的一大课题,而帕累托最优原则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