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怎么读


“嘎”——一个从冀中平原走出的词语

“嘎”这个词,在河北雄安新区一带,特别是霸州、胜芳等地,是再熟悉不过了。它被用来形容那些调皮捣蛋、古灵精怪的孩子们。而这个词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则要归功于电影《小兵张嘎》。

嘎怎么读

《小兵张嘎》彩色版剧照

作为“嘎子”之父,《小兵张嘎》小说作者和影片编剧徐光耀先生曾解释说,在他的家乡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嘎”指的是孩子做出的那些无伤大雅的小坏事,透着一股机灵劲儿,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在徐老创作《小兵张嘎》之初,其实是想用“故点儿”来命名,因为在当地,“故点儿”也是形容人聪明机灵。但考虑到“故点儿”方言色彩过于浓厚,外地人难以理解,最终还是选择了更为普遍、响亮的“张嘎”。

嘎怎么读

嘎子和胖墩彩色版剧照(胜芳拍摄)

徐光耀先生长期扎根冀中平原,对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这也为他创作《小兵张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将生活中观察到的那些“嘎事”,巧妙地融入到“嘎子”的身上,使得这个人物更加真实生动。

“嘎事”一:把缴获的枪藏进老鸹窝。这是徐老从一位抗战时期深县(现衡水市深州市)的侦察员身上听来的真实故事。在那个年代,武器弹药极其珍贵,为了不让队长把缴获的枪收缴,这位侦察员机智地把枪藏进了树上的老鸹窝里。

嘎怎么读

嘎子在河边寻找藏枪的地方,看到了不远处的大柳树

嘎怎么读

大柳树上的老鸹窝,正是藏枪的好地方

“嘎事”二:跟小伙伴摔跤、咬人。嘎子虽然机灵,但也有孩子气的一面。为了心爱的玩具枪,他与胖墩儿比赛摔跤,输了就赌气咬人。这段情节充满了童趣,也展现了嘎子身上的“嘎”性。

嘎怎么读

嘎子和胖墩在大堤上摔跤(胜芳拍摄)

嘎怎么读

嘎子追咬汉奸夺枪(胜芳拍摄)

“嘎事”三:堵老乡家烟囱。 这件事的灵感来源于徐老在雄县任职期间的亲身经历。当时村里一位“嘎”性十足的社长,竟然在大年初一堵住了好几户人家的烟囱,让人哭笑不得。

嘎怎么读

嘎子在胖墩家的房顶上看父子俩生火做饭(胜芳拍摄)

这些“嘎事”看似平凡,却在徐光耀先生的笔下,成为了小兵张嘎鲜活的个性标签,也让“嘎”这个充满地方特色的词语,随着电影的传播,走进了千家万户。

小兵张嘎与时代记忆:从枣刺扎车带到水泥公路

嘎怎么读

老电影《小兵张嘎》不仅是精彩的故事,更是珍贵的时代记录。影片中白洋淀地区的场景,如渔船、捕鱼、村庄布局,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是熟悉的生活,而对于后来者,则是了解历史的窗口。

“嘎事”之四:用枣刺扎车带。小嘎子初遇“敌人”时,就展现了他的机智勇敢:用枣刺扎破对方的车带。这一情节灵感源自侦察员罗金保用笤帚疙瘩夺枪的故事,展现了那个年代少年英雄崇拜和模仿英雄的心理,也体现了冀中平原少年男子的勇敢机智。

嘎怎么读

有趣的是,这个“敌人”正是罗金保,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嘎子被罗金保赏识,加入了地区小队。据作者徐光耀解释,用枣刺扎车带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现实的创作。在当时,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枣刺坚硬无比,足以扎破车带。

嘎怎么读

作者回忆起儿时在胜芳的生活,自行车带质量虽好,但也常被乡道的蒺藜狗子扎破,更不用说比它更硬的枣刺了。如今,村里都修了水泥路,汽车、电动车取代了自行车,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变化离不开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每一次观看《小兵张嘎》,都会让人心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