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无尽的近义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钮璇、李梅):2019年2月8日是中葡建交40周年纪念日。过去40年,中葡两国友谊不断深化,两国人民间交流日益频繁,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两位来自中国和葡萄牙的年轻人,因学习语言而相知、相知的经历。

这位名叫毛洛·马克思的葡萄牙小伙子,七年前夺得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葡萄牙赛区的冠军。在比赛中,毛洛流利的中文朗诵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的中文名字——孟儒之,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个名字取自两位中国古代圣贤——孟子和孔子的名字。

七年后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葡萄牙,一位名叫王沛瑄的中国女孩,正在发布一段活泼可爱的葡萄牙语教学视频,获得了网友的点赞。

作为一名葡萄牙语专业学生,王沛瑄来自一个英语教学家庭。受此影响,她从小便对语言学习产生了兴趣。2015年,王沛瑄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葡萄牙语专业,希望以此语言优势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王沛瑄说:“我选择学习葡萄牙语,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与许多葡语国家加强了联系,葡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葡语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门具有战略意义的语言,掌握这门语言可以成为求职的优势。”

中文和葡萄牙语都是难度较高的语言,毛洛和王沛瑄作为语言学习者,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毛洛坦言,学习中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意识到,越深入学习中文,越是觉得中文的博大精深。

毛洛说:“中文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与欧洲语言不同,中文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语言,直到今天,人们仍在使用孔子时代的词语。中文还拥有无数的近义词。中文的书面语和口语差异很大。至今,我仍在不断地学习中文,每天都会学到新的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王沛瑄来说,学习葡萄牙语打开了了解不同文化的一扇窗户。如今,她已经能够欣赏葡萄牙语文学的魅力。也许正是这种文化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学习葡萄牙语。

学习葡萄牙语也丰富了王沛瑄的课余生活,她经常参加各种与葡萄牙语相关的活动。2017年,王沛瑄受国家汉办委派,跟随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团赴伊比利亚半岛参加孔子学院巡演,带来了七场精彩的中国文化表演。在葡萄牙一站的巡演中,王沛瑄用葡萄牙语主持,为中国演员和外国观众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留下了许多感动的瞬间。

王沛瑄表示:“在演员换装时,舞台上会出现一段空档。为了不冷场,我利用主持节目的经验,即兴设计了一段观众互动环节,让大家了解中国文化,还邀请会说中文的孩子上台唱歌。幸运的是,在演员重返舞台之前,我们共同度过了愉快的15分钟。许多观众站起身来高喊‘中国’、‘中国’,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中国演员问我观众在喊什么,我解释给他们听后,大家都非常激动。”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与葡萄牙之间的联系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毛洛认为,作为青年一代的代表,他就是中葡友谊的见证。他通过学习中文来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将中文翻译与新闻传播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而王沛瑄和她的同学们也将在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推动中葡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她说:“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未来会从事什么职业,但我希望能够用得上葡萄牙语,毕竟我付出了四年的努力。一般来说,学习葡语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政府部门、银行或企业工作,近年来,许多企业还会将其派往国外。”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