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堂堂音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笔名现象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竟然无一例外,使用的都是笔名。仅此一点,便足以窥见笔名在当时文坛的重要性。

除了这“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胡适、张恨水、萧军、萧红等文坛名宿,也都是以笔名行走江湖。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但真要追问其由来,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番,看看这些著名作家笔名背后的故事。

威风堂堂音译

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启了新文学的时代。

关于“鲁迅”的由来,鲁迅本人曾解释说:“鲁”取自母亲姓氏,“迅”则有“愚鲁而迅速”之意。也有学者认为,“迅”与《尔雅·释兽》中“牝狼,其子獥,绝有力迅”有关,寓意着鲁迅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除了“鲁迅”,他还使用过“迅行”、“令飞”、“宴之敖者”等150多个笔名。其中,“宴之敖者”的由来颇具戏剧性,与他被周作人夫妇逐出家门的经历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孙子周令飞的名字,也源于他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 “沫若”二字,取自家乡四川乐山两条河流——沫水和若水,以此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茅盾,原名沈德鸿。 1927年,茅盾因政治原因遭通缉,为躲避迫害,他化名“矛盾”发表作品。编辑叶圣陶为安全起见,在“矛”字上加了个草头,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茅盾”。

巴金,原名李尧棠。 “巴金”这个笔名,源于他留法时一位自杀的朋友巴恩波,以及他崇拜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巴金取“巴恩波”的“巴”和“克鲁泡特金”的“金”,组成了自己的笔名,以此纪念友人,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

老舍,原名舒庆春。 “舍”字取自他将自己的姓“舒”拆分而成,暗含“舍我其谁”之意。至于“老舍”的读音,应该读作lǎo shě,而不是lǎo shè,后者误解了“舍”字的含义。

威风堂堂音译

曹禺,原名万家宝。 “禺”是“万”的繁体字的一部分,指代蝎子,并与“曹”字组合,构成“曹禺”这个笔名。需要注意的是,“禺”没有yǔ 三声这个读音,因此“曹禺”只能读作 cáo yú 或 cáo yù。

除了上述几位,其他作家的笔名也各有由来:

胡适,原名嗣穈,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

杨绛,原名杨季康。 “季康”连读便是“绛”,而“绛”指的是双层彩虹,寓意美好。

张恨水的笔名,则取自李煜词《相见欢》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表达了人生如水、逝者如斯的感慨。

夏衍,原名沈乃熙,他的笔名“夏衍”取自父亲的字“雅言”的谐音,以示纪念。

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笔名充满了诗情画意,寓意着纯洁的内心和美好的愿望。

这些笔名,有的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有的表达着他们的人生感悟,有的则与他们的经历和思想密切相关。它们不仅是作家创作的符号,也是他们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的缩影,为我们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919年9月18日至22日,北京《晨报》刊登了一部名为《两个家庭》的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署名为“冰心”,这也是“冰心”这个笔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冰心女士”。冰心曾在《我的文学生活》中解释过这个笔名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冰心”这两个字笔画简单,容易书写,同时也包含着“莹”字的含义;当时的她还很年轻,性格也比较腼腆,担心使用真名会招来非议,而“冰心”这个新颖的笔名可以很好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作家卓如在《冰心传》中也记录了这件事,小说《两个家庭》完成后,冰心因为担心作品不成熟而不敢轻易发表,于是便想到了用笔名来发表这部作品,“冰心”这个笔名就这样诞生了。

从小就浸润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冰心尤其钟爱唐詩。她的笔名也正是来源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此表达自己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决心。

现代文坛还有一位名叫谢冰莹的女作家,常常有人将二人混淆,误以为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谢冰心与谢冰莹并非姐妹,她们一生中也只有一面之缘。

著名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

说起艾青这个笔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当时身在法国的艾青,因为名字的发音被法国人误认为是“蒋介石”,这令这位左翼青年十分气愤。一怒之下,他便在“蒋”字的草字头下面重重地打了一个“×”,并将名字中的“澄”字根据家乡的口音谐音改成了“青”,并在住宿登记时填上了“艾青”。自此,艾青这个名字便伴随他一生。

著名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

丁玲曾在给朋友叶孝慎等人的信中提到过, “丁玲”这个笔名是自己随意取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最初是为了去上海当电影演员而改的名字,后来投稿时也继续沿用了这个名字。“丁玲”二字并无特殊含义,只是当初和几个朋友闲来无事,翻着字典,各自随意选了一个字,“玲”字就是她当时随手翻到的。

威风堂堂音译

著名作家萧红与萧军,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文学伴侣。

萧红,原名张秀环,也曾用名张廼莹;萧军,原名刘鸿霖。两人的笔名中都带有一个“萧”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小红军”。萧军曾解释过, 자신의 필명은 경극 《타어살가》의 등장인물 샤오언에게서 영감을 받아 지었고, "군"은 자신이 군인 출신임을 나타낸다고 합니다. 샤오훙은 자신을 따라 "샤오훙"이라는 필명을 사용하기 시작했다고 합니다.
“‘萧’字来源于我非常喜欢的京剧《打渔杀家》中的人物萧恩;‘军’是为了纪念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并没有其他深意。后来发表《八月的乡村》时,为了避嫌,就使用了“田军”这个笔名,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文化检查官的注意,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农民的军队。后来《生死场》出版的时候,为了和萧红的笔名相呼应,就正式使用了“红军”这个名字。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这种天真的想法和举动,真是有些幼稚可笑。不过在那个江西“剿共”的年代,我们偏偏就要叫“红军”给他们看看。”

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是梁山好汉阮小七,梁山解散后,他隐姓埋名带着女儿在太湖边以打鱼为生,化名萧恩。

著名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字凤翔。

湖南人周立波,早年受到徐特立、周扬等进步人士的影响,思想进步,积极投身革命。“立波”是英语单词“liberty(自由)”的音译,寄托了他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著名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

1934年,查良铮将自己的姓氏“查”拆解开来,“木”与“穆”读音相近,由此得名“穆旦”(最初写作“慕旦”)。

著名作家木心,原名孙璞。

木心先生最初给自己取的号是“牧心”,但他认为“‘牧’字太雅也太平庸,况且意马心猿,是难以驯服的”。他又觉得“木”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索性就改用了“木心”。“古语有云‘木铎有心’,我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论语·八佾》中写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也有:“司马振铎,群吏作旗”。木铎是一种铜制的木舌铃铛,古代发布政令、宣讲教义的时候,会用木铎来警示众人,因此“木铎”也被用来比喻教化人心、警醒世听。木心先生应该并非想要做一个教化人心的圣人,但如果他的文字能够吸引读者、警示世人,那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名字也是来源于“木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