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咏是什么意思
北京的春天,总是伴随着玉兰和桃花的盛放悄然而至。尽管此时春寒料峭,依旧寒风凛冽,但这些花朵的绽放无疑宣告着春天的到来。待到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逐渐回暖,柳树才姗姗来迟,抽出新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柳树的新绿,常常会让人联想到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仿佛这首诗成为了柳树的专属标签,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习惯性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却很少再去深究其中的缘由,去探寻为何柳树会以这样的形态出现,为何诗人要这样描写。
放眼整个春天,整个田野,柳树的身影随处可见,它遍布大江南北,无论是乡间田野还是城市河畔,都有它的存在。它低调平凡,不争不抢,默默地发芽,静静地枯萎,一生与“娇贵”无缘。在诗歌中,柳树也常作为陪衬出现,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折柳送别, 《少年行》中“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昌龄《闺怨》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等,都只是借柳树抒发其他情感。贺知章的《咏柳》却一反常态,将这平凡的柳树写出了独特的韵味,赋予了它象征春天和生机的独特形象。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首诗本身,试着从内容入手进行分析。“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一词,表面上是指绿色的玉石,此处借以形容柳树的颜色。初春时节,柳树的新芽从嫩黄逐渐转变为翠绿,再到深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而诗中所描绘的,正是柳树新叶初长成,满树碧绿的阶段。诗歌开篇即以“碧玉”来形容柳树,描绘出其青翠欲滴、晶莹剔透的视觉感受。
而“碧玉”还有另一层含义。在南朝时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乐府民歌名为《碧玉歌》,“碧玉”很可能是一位佳人的名字。而现如今,我们常用“小家碧玉”来形容女子秀丽清纯,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家闺秀”。在中国的语言和诗歌传统中,“碧玉”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美丽纯朴的少女。
接着分析下一句,“妆成一树高”。“妆”字的出现,暗示了“碧玉”与女性有关。“妆成”,意为刚刚完成装扮。在春风中摇曳的柳条,宛如精心打扮的模特,优雅地走上T台。“一树” 自然是指柳树,而“高”则说明这棵柳树并非歪斜生长,也不是低矮的幼树,而是高大挺拔,甚至可以说是亭亭玉立。短短七个字的“碧玉妆成一树高”,却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千丝万缕的柳条垂落下来,如同绿色的丝带一般。(丝绦是一种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常与道袍、围裙等服饰搭配。)如果说上一句是远观柳树的亭亭玉立,那么这一句则是将镜头拉近,描绘出柳条的细致之美。
试想一下,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表达她个子长高了,用“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否也同样恰当呢?“碧玉妆成一树高”不仅是在描绘柳树的颜色,更是在刻画柳树的姿态。诗人将柳树拟人化,赋予了它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一种老者对年轻人的赞美。“万条垂下绿丝绦”,仿佛在赞叹一位美丽的少女,一头乌黑的长发,身着华美的服饰。
路上偶遇一位美丽的女子,你可能会好奇地询问这是谁家的姑娘。而诗人看到柳条如同万千条绿色的丝带垂下,枝叶繁茂,新叶仿佛经过精心裁剪般整齐划一,自然而然地产生“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想要知道是哪位巧匠剪裁出如此精致的柳叶。
而诗人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是二月的春风裁剪出来的,因为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巧妙的剪刀。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就像剪刀雕刻出世间万物。柳树的美丽源于自然,也源于春风的雕琢。
诗人在咏柳,为何又要提及“风”呢?因为春风和柳树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没有春风的吹拂,柳树如何展现出婀娜的姿态?而春风若是缺少了柳树的映衬,也只是一缕无依无靠的灵魂罢了。
读完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什么?碧玉、绿丝绦、嫩叶、春风,这不仅仅是一棵普通的柳树,它更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勃勃,甚至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朝气蓬勃。
在分析完诗歌内容后,如果你对这首诗的背景不甚了解,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创作这首诗时,贺知章正值哪个年龄段?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
你可能会认为,将柳树比作“碧玉”,看到柳树就联想到美丽的女子,这应该是青年人的想法。但如果这样想,或许就低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万千。
当时的贺知章已经86岁高龄了。这首诗正是他在回乡途中所作,创作时间早于那首脍炙人口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突然病重,卧床不起数日。正当他以为自己将客死异乡时,病情却奇迹般地好转了。他顿悟人生如梦似幻,于是上书唐玄宗,请求辞官还乡,入道修道。唐玄宗念及贺知章已至耄耋之年,便恩准了他的请求,还特意作诗一首为他送行。
送贺知章归四明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赏析
本诗为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描写了送别他的盛况,并表达了其对春意盎然的喜悦之情。
背景
玄宗皇帝设宴饯别贺知章,百官相送十里渭桥。这是唐王朝历史上罕见的盛事,体现了贺知章深受众人爱戴。
赏析
首联点出送别盛况,突出贺知章的荣光:“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颔联写贺知章途经南京、杭州,最终抵达旧宅,此时正是柳芽萌发的二月。诗人看到河畔一株高大的杨柳,即兴赋诗:“青门饯行送知章归乡,有史以来实属罕见,此为大唐王朝历史性盛典。贺知章告老还乡,可谓荣耀之极。在中国历史恐亦仅此一例,乃文坛千古难逢之盛事。”
颈联从柳树联想到春风的奇妙裁剪,又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春天:“再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首诗,咏物诗在六朝得到很大的发展。如谢燮的《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谢朓的《咏落梅》和沈约的《咏新荷应诏》都是不错诗篇。但他们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一是他们体裁都是文人士大夫喜爱之物,花占多数;二是他们更多的赋予个人情感,直接说境界不够大。而《咏柳》咏的是平凡的柳树,而且从柳树到春风,到了整个春天。这些特点为后世的创作着提供了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尾联赞美贺知章的诗才,表示只有贺知章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出色的诗作:“《咏柳》咏的是柳树,也不仅仅是柳树,还有这个时代,也大概只有贺知章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比较与影响
贺知章之外,唐代咏物诗的代表作家还有林逋、郑板桥等。西方虽然有咏物诗的元素,但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则在17-18世纪才出现,代表人物有约翰·济慈和华兹华斯。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咏物诗讲究比喻和拟人化,意象丰富,文化典故含蓄。这些特点在中国之外的文化中并不常见,也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