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前四史
笔者:王逸风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广为人知的历史往往是朝代的开国或盛世时期,例如汉初唐初明初等。汉武帝时期、唐玄宗时期、明洪武时期等更是如此。
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鼎立,曹操刘备孙权各占一方,互相征伐几十年。像这样的政权割据时代,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但与三国时期相比,这些朝代的历史几乎无人问津。除了专业历史学者外,普通民众对这些分裂政权的历史知之甚少。
反观三国时代,人们津津乐道,滔滔不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躬耕南阳、诸葛亮隆中对、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周瑜打黄盖等等,可以说,这些故事已经融入到许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寻常的生活常识。甚至清朝初起时,有人声称仅凭从《三国演义》学得的兵法,便入主中原。
那么,三国时代为何与其他分裂时代不同,如此深入人心?
对此,首先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陈寿,一个是罗贯中。
陈寿所著《三国志》成为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因其仅有传记,几乎相当于一本文学故事书,古文功底尚可者可完全当作故事来读。且这部著作篇幅不大,而陈寿本人的叙事功底深厚,因而深受读者喜爱。
真正将三国历史推向民间的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号称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真真假假,令人爱不释手。罗贯中将三国故事从东汉末期十常侍乱政写起,一直写到三家归晋,可谓将一部完整的三国史故事化。
故事最大的好处就是有趣、好听,本身具有吸引力。其可读性远高于正史。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国评书、三国戏剧、三国电影、三国电视剧、三国绘本以及各式各样的衍生作品。
如此一来,三国历史深入人心,可以说,凡是中国人都基本了解三国历史,当然程度有所不同。
这些只是表面原因。三国历史能够超越其他时代的记载而家喻户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人才。人是历史的基石,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杰出,才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三国历史的追捧。
首先看曹操,无论是武功还是文治,都是一流人物。他的《观沧海》、《短歌行》等诗篇在文学史上绝对是名篇佳作。而曹操本人更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枭雄,他扫平北方,远征乌桓,迎文姬归汉,故事众多。
刘备三顾茅庐,拜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军师,可谓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历史上也是一段佳话。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令人敬佩。
关羽义重如山,被后人尊为武圣人,周瑜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满足了人们对武将的完美幻想。
如果说有哪个时代是群星荟萃的话,三国时代当之无愧。三国人物各为其主,各尽其能,一方面攻伐不断,一方面又彰显忠孝节义。例如刘关张三兄弟的情义,虽然不似《三国演义》中描述得那样传奇,但其君臣之间的感情,在后世几乎绝迹。到了明代,朱元璋几乎杀光了功臣,更让人怀念刘备的仁厚。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的无私奉献,更是历史独一无二。
可以说,三国时代有很多人都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例如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等。
这些耀眼的历史人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吸引着人们去评述、去仰望。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三国演义》。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三国历史才被人知道,而是因为三国历史本身太精彩,才有了《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