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是专硕吗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2023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副校长分别介绍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两校在相关领域的经验。

《意见》提出,到2027年,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将取得格局性进展,新设学科专业以专业学位为主。学术学位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撑原始创新;专业学位按需设置,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领域以专业学位优先布局。

《意见》强调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培养单位重视程度应一致。任友群指出,两类学位定位不同,但核心均为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系统知识、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专业学位亦需提升创新能力,不应局限于技能或专业训练。

任友群提出以下优化举措:优化规划布局,区分两类学位重点方向;调整研究生规模结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优化学位授权点数量,加强学科支撑。其中,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数量已翻番,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增长3倍,充分反映了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

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整合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类别,凸显人才培养同等重要。专业学位类别也大幅扩充,更精准对接经济社会需求。

任友群表示,《意见》支持重点领域改革,包括基础学科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将基础学科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构建联合培养机制和工程师技术中心,完善导师选聘、考核和课程体系。

《意见》还提出加强组织保障,要求培养单位明确政策举措、质量保障体系、治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鼓励条件成熟的单位为专业学位独立设置院系或机构。

任友群强调,文件要求完善培养链条,在招生、培养、评价和师资等环节实行差异化。专业学位应突出职业实践性,招生重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课程和师资应符合不同类型需求。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将适用于硕士专业学位,如专题论文、调研报告和设计成果等。导师将按分类进行选聘和考核。

清华大学:顺势而为,推动分类发展

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介绍了清华在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方面的经验。清华是较早探索分类发展的高校,早在改革开放后便调整培养重点,不仅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更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清华大学是工程硕士培养试点高校之一,并于1991年成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首个试点单位。姜培学指出,清华经历近40年探索,形成了以下理念和实践:

重点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学术更纯粹,专业更专业。近年来,学校加深理解博士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体现大学人才培育为最高目标,硕士生教育则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展现大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
重点二是: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打造学位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学校紧跟“四个面向”,加速布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党史党建学、碳中和科学与技术、古文字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国际事务、技术转移、医疗管理等紧缺学科专业,主动调整研究生规模结构。目前,在读研究生中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别占到55%和45%,硕士生中两比例分别为26%和74%,博士生中对应比例分别为87%和13%。研究生分类发展势已形成。
重点三:创造性培养模式,快速精准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专业学位、学科交叉、国际化研究生培养采纳“项目制”,按项目设定培养目标、分配招生计划、制定培养方案及开展教育教学等环节。推出多项服务国家需求项目,如精准对接北京冬奥会的冬奥赛事管理体育硕士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核电“走出去”战略的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专业学位项目、以及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临床医学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等。2022年,建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深入强化国家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
重点四:健全分类培育机制,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育目标和生源特色的招生选拔机制,优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强化培养全流程管理。率先完善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破除“唯论文”倾向改革,分别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确立创新成果要求,鼓舞学术学位研究生勇于开拓“无人区”、攻克“第一等题目”,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真刀”实践淬炼中提高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提出新命题的能力。
“下一阶段,清华大学将领会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切实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继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确立完善指导教师分类管理机制,优化研究生分类选拔、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探索构建分类支持、成本分摊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同步提升两类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新更大贡献。”姜培学表示。
北京大学:以基础学科人才培育为先导,推进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面向知识创新发展需求,培育学术创新型人才。基础学科是北大的‘四梁八柱’。”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有关情况。
王博说,多年来,北京大学积极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基础学科门类全覆盖、实力雄厚优势,以基础学科人才培育为先导,持续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重点一是:优化招生选拔机制,畅通人才自主培养途径。秉承“早发现、早培养”理念,通过强基计划、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全力选拔一批在基础学科方面有志向、有天赋的优秀中学生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学习。2023年,通过上述计划被录取的本科生突破1000人。结合基础学科人才培育规律,探索本博连读,营造更加聚焦、宽容、持续的成长环境。首批试点并全面推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优化人才选拔标准,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
重点二是: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过程管理。鼓励各学科制定特色研究生培养方案,筑牢理论基础,促进学术研讨,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提升,2023年全校共开设150余门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类课程,设置约7000个博士生助研岗位,引导在科研任务中提升原创创新能力。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综合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构建“博士生年度审核”“导师对博士生定期评价”等反馈机制,加强延期博士生管理,建立“博转硕”“结业”“退学”等多途径的分流培养制度体系。
重点三:延揽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师,优化导师队伍。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战略年”,出台人才强校战略二十条措施,健全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近些年引入的人才涵盖基础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等重点领域,人才战略储备持续增强。持续推进博导遴选改革,实施新机制教学科研教师在引进时直接认定博导资格的举措,优化导师队伍结构,35岁及以下教师在新遴选博导中比例大幅提高。强化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引导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向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科研活跃且培养质量高的导师流动。
重点四:推动学科交叉,深化科教融汇。统筹学科学位点调整,有意识地开展交叉学科布局。2022年9月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积极推进建设相关人才培养方向,已获批设置“国家安全学”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自主设置“数据科学与工程”“整合生命科学”等交叉学科。围绕前沿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科研大团队等在育人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与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等近百家单位的联合培养,不断促进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王博表示,未来,北京大学将一如既往遵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坚持在成人中成才、在通识中专精、在选择中成就、在融通中创新、在开放中自主,继续优化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路径,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记者 | 张欣
责任编辑 | 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专业学位是专硕吗

专业学位是专硕吗

专业学位是专硕吗

注意: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