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点是几点
中国古代计时文化
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计时,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是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辰都与一种动物相对应,并有其独特的含义:
| 时辰 | 时间段 | 对应动物 | 含义 |
|---|---|---|---|
| 子时 | 23点到1点 | 鼠 | 深夜最活跃的动物 |
| 丑时 | 1点到3点 | 牛 | 反刍时间 |
| 寅时 | 3点到5点 | 虎 | 觅食时间 |
| 卯时 | 5点到7点 | 兔 | 玉兔隐去之时 |
| 辰时 | 7点到9点 | 龙 | 行雨时刻 |
| 巳时 | 9点到11点 | 蛇 | 利用草丛掩护 |
| 午时 | 11点到13点 | 马 | 保持站立 |
| 未时 | 13点到15点 | 羊 | 频频撒尿 |
| 申时 | 15点到17点 | 猴 | 呻叫之时 |
| 酉时 | 17点到19点 | 鸡 | 回笼之时 |
| 戌时 | 19点到21点 | 狗 | 开始守夜 |
| 亥时 | 21点到23点 | 猪 | 睡觉时间 |
古代白天依靠太阳、日晷计时,夜晚则由更夫报时。戌时为一更天(起更),亥时为二更天,子时为三更天,丑时为四更天,寅时为五更天。“五更一大早”即凌晨三点到五点。五点到七点天已发白,无需打更,故无六更天。“半夜三更”指二十三点到一点。
“午时三刻,斩首示众”中的“午时三刻”究竟是几点?
为了更精准计时,古代还有“刻”,一个时辰约等于八刻。午时三刻并非指一点四十五分到两点,而是指“午初三刻”,即十一点四十五分到十二点之间。
选择午时三刻行刑是因为古人认为此时太阳高照,“阳气”最盛,可以压制“阴气”,防止罪犯的鬼魂纠缠官员和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