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诵读:康爸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则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中被选拔而出,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提拔上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荐入仕,管仲从囚犯中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隐居地被请出治理国家,百里奚在市井中被发现并得到重用。由此可见,上天要将重任交付给某个人,必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经历磨练,筋骨遭受劳累,身体承受饥饿,生活陷入贫困,做事遭受阻碍,以此来激发他的意志,磨练他的心性,增长他的才干。

人常常会犯错,在不断地犯错和改正中才能获得进步;一个人只有内心感到困顿,思虑受到阻碍,才会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忧愁悲伤表现在脸上,哀叹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能让人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熟悉法度、辅佐君王的贤臣,外部没有可以匹敌、共同发展的盟友,那么这个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由此可见,忧愁患难能够让人奋进,而安逸享乐则会让人走向灭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则

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 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警世之作。文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核心观点, 采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 极具说服力。

文章开篇即用排比句式, 列举了六位身处逆境却最终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以有力的事实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的观点。接着,文章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 进一步阐述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并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文章自然而然地引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言精炼, 结构严谨, 论证充分, 寓意深刻。 文章中的排比句式和对仗句式的运用, 使得文章气势恢宏,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