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软包子馅的做法


山西农家土灶蒸馍风情
山西南部农村的乡亲们,特别青睐用土灶蒸制的巨型馍馍。平常的一个馍馍就有四两或半斤重,逢年过节时,有的馍竟然与脸盆大小相差无几。近日,笔者拜访了山西芮城的一户农家,恰好赶上他们蒸馍。这家不仅蒸了四笼屉的包子和馍馍,还蒸了一个圆形的圈圈馍,块头大到一个箅子上只能放一个,食用时要用刀切。下图为忙碌蒸馍的夫妇俩。

这家农户的男主人姓姚,今年57岁,妻子姓侯。他们住在一个三孔土窑的院子里。姚大爷介绍说,他们的村子比较小,只有17户人家,由于缺水和交通不便,大家现在都在山下买了房子,只有农忙时节才会回来住一段时间。“最近油菜成熟了,我和老婆回来收菜籽,加上眼看着小麦要丰收了,就准备多住一段时间,所以趁着今天有空,准备蒸一锅馍。”

姚大爷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外出打工,女儿已经出嫁,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了。由于人口少,准备的食物也不多,蒸一次馍就能供他们吃上半个月。“一次蒸个四五个笼屉,蒸好后放在冰箱里,随吃随取,很方便的。”侯大嫂一边擀着包子面皮一边说。他们自己种的麦子,用地里的农作物蒸出来的馍才好吃。“土灶,柴火,农家酵子,比买来的好吃多了。”

当天,侯大嫂先把馍坯揉好,放到一边醒面,然后再开始包包子。她的馅料里除了韭菜、粉条之外,还有一种叫“地软”的山野食材。地软是她雨后从山坡上的草地上捡拾回来的。侯大嫂说,地软又叫地木耳,雨后的山坡上很多,但是必须在太阳出来前捡拾,否则很快就会消失不见。捡回家的地软晒干后可以储存起来,食用时用水泡软。地软可以炒、凉拌或做汤,也可以包饺子和包子。“我最喜欢用它包饺子和包子,吃起来特别鲜嫩,比木耳脆,但比木耳更嫩。”

侯大嫂是个持家能手。她麻利地拿起一个擀好的面皮,用勺子舀起一团馅放在面皮上,左手托着,右手迅速捏一圈,一个包子就做成了。她盛的馅料不多不少,刚好把包子撑得鼓鼓的。一笼屉的包子,她用了20多分钟就全部包好了。

在农家院的一角,有一间窄小的土坯垒砌的房子,这是姚大爷家的厨房。厨房虽然只有一个灶台,但已经把房里所有的空间都占满了。“这里只有蒸馍时才会用,平时做饭都在窑洞里的一个小灶上。天热的时候用电磁炉。两个人饭简单,也好做,不像你们城里人做饭那么复杂。”侯大嫂一边“呱嗒呱嗒”地给风箱加风,一边笑着说。

用土灶蒸馍的速度很快。在花椒树枝的猛烈火势下,没过多一会,四个铝制的笼屉上就冒起了热气。侯大嫂介绍说,现在村里做饭蒸馍不缺柴火了,因为每家都种有果树和花椒树,修剪下来的树枝没地方处理,就用来烧火做饭,一年四季都烧不完。图为蒸汽冒出后,侯大嫂又蒸了大约10分钟,就把锅里的馍揭了起来。姚大爷连忙帮忙把笼屉搬进了窑洞。

“今天一共蒸了三笼屉的馍和一笼屉的包子,包子能吃两天,馍馍凉了以后都放到冰箱里,吃的时候再取出来。”侯大嫂把最后一笼屉放到案板上,开始一点点地把一个奇怪的大馍揭了起来。笔者发现,这个馍非常大,箅子上只放了它一个,而且还是圆形的,馍上零乱地粘着一些黑点,散发出麦香和花椒叶的香味。

“这是圈圈馍,里面放了一些花椒叶,能换换口味。”侯大嫂介绍说,圈圈馍蒸起来比较省事,把面揉好后盘成圆形就行了。吃的时候用刀切,想吃多少切多少。“这种馍你们在城里可做不成,因为你们的灶太小,只有我们这土灶、大火才能蒸熟。”你见过这种圈圈馍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