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的意思


在深入研读《史记·陈涉世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关于“也”字用法的疑问。文中“吾闻二世少子也”一句,虽然浅显易懂,但其中“也”字的语气判断却引发了我的深思。

依据我学习的韩峥嵘先生总结的“也”字用法规则,该字用于陈述句中,通常表达三种语气:判断、肯定和解释。其中,判断语气用于名词性谓语后,肯定语气用于动词或形容词性谓语后,解释语气则用于因果复句末尾。

这句话中的“也”字似乎并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这让我陷入了困惑。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在文言文语法书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理解“吾闻二世少子也”的关键在于分析其谓语结构。这句话采用了兼语式,包含至少两个谓语。“吾”是主语,“闻”是前谓语,“二世”则是兼语,既作前谓语的宾语,又作后谓语的主语,“少子”则是后谓语。“也”字位于后谓语“少子”之后,即名词性谓语之后,因此表达的是判断语气,可以翻译为“是”。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将句子断句为“吾闻二世,少子也”。

同样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首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中的“也”字也采用了类似的用法。这句话是一个省略句和倒装句,还原后的句子为“(吾)不知先生何许人也”。其中,“吾”是主语,“不知”是前谓语,“先生”是兼语,既是前谓语的宾语,也是后谓语的主语,“何许人”是后谓语。“也”字同样位于名词性谓语“何许人”之后,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是”。

我们可以将这句话断句为“吾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这段研读经历让我明白,深入学习文言文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应该“少则多,多则少”,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深入思考和钻研,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精髓,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

正如林群院士所说,数学学习需要带着思考去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钻研,才能真正领悟语言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