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炎帝、姜、羌与夏之关系探析

炎帝姓姜,有人说"姜"源于"羌",这是一种误解,并且是毫无历史素养的误解。

那么,究竟是姜生羌还是羌生姜呢?

学界普遍认为,带女字旁的姓氏更为古老,属于基础姓氏,是原姓。部落发展亦是先母系后父系,所以姜部落应早于羌部落,羌是从姜中分化出来的。

神农炎帝所属的姜部落,是农耕部落,这一点在学界已成共识。而羌一般指游牧,羌人就是游牧人的意思。

史前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均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约夏商时代,气候环境逐渐转变,甘青地区的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了卡约文化,这是我国最早的游牧文化遗址,时间约在商朝中期之后。

气候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一部分人群逐渐脱离农耕,形成以游牧为主的羌人。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原地区的农耕姜人继续维持农耕,发展成为华夏族;而甘青地区的农耕姜人,则转为游牧,演变为羌人。

羌源于姜,源于华夏。一部分华夏族人(甘青地区)因气候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演变为羌人。

羌大约在商代从华夏族中分离出去,商朝之前并无羌的概念。

西周之后,甘青地区的人群早已从华夏人中分离演变为羌,形成了羌地,因此后人说"禹出西羌",后人说的没错。禹的故乡,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演变成了"羌""西夷"之地。

三星堆文化三期四期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青铜器,其工艺水平不输于中原地区,并且带有中原地区的风格。

这说明三星堆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突然被另一支来自中原方向、拥有先进青铜文明的人群所替代,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认为,这群人是夏朝的残余势力--桀集团。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上图出自《秦公簋》铭文中的“夏”字,右腿和右臂被砍去,左臂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做出奔跑的动作。

史料记载,"桀奔南巢",纵观我国地理,全国只有一处像"南巢",像个鸟窝,那就是四川盆地。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图中右边“夏”字是春秋先民修复后的“夏字”,我们可以看出,不再残缺,腿和臂膀都被修复完整。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修复后“夏”的形象,再经秦汉隶变之后,成为我们今天用的“夏”字。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金文“蜀”字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甲骨文“蜀”字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三星堆“蜀”字

甲骨文"蜀"字,和"夏"字写法差不多,都是顶着一个大脑袋的人形,只是"夏"字是人体正面人形,"蜀"字是个人体侧面人形,像个逃跑的动作。

"夏"被人砍去了左膀右臂,变成"蜀"的样子,"蜀"的形象就是被砍去左膀右臂后侧身匆匆逃跑。

这与"桀奔南巢"的形象相吻合。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夏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商朝征伐蜀地的记载。当时蜀地远在千里之外,与商朝并不接壤,更不会产生直接冲突,并且道路难通,去蜀不易。那么商朝为什么千方百计、不惜代价地去攻打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地呢?

因为蜀就是夏朝的延续,伐蜀就是伐夏,蜀就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