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教案


九次磨课史
原以为是一次普通的公开课
对于未曾有过教学经验或对教师生活不太了解的人来说,可能会好奇:一节公开课,为何要上九次之多?
其实,这件事由来已久。
初入实验小学,一切充满新鲜感。加入语文课程中心组后,我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对“教-学-评一致”、“单元学习设计”、“素养导向”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艘鼓满风帆的航船,将我引领至语文教学的更深层次。
很快,一次机会摆在我面前。我迎来了第一次区级公开课的机会,课题为二年级神话故事《羿射九日》。
初尝挫败的滋味
《羿射九日》是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讲生动这个故事。
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可谓是雄心勃勃。我查阅了大量的教参和名师公开课设计,希望能把所有亮点和知识点一网打尽。我忘记了,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的时间。密集的信息如洪水般倾泻而出,让学生喘不过气。眼看时间不多了,我只能“一言独断”,强行灌输知识,让学生眼中失去了光芒。
学生的反应给了我沉重的打击。看着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我意识到,无论设计多么完美,如果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就必须舍弃。
不断的反思和优化
于是,我更换了一个班级,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公开课。我精简了知识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幅度的减法。去除了一些内容后,课堂似乎仍旧是我一厢情愿的产物。提问时,学生思维活跃,侃侃而谈;但在我预设的问题下,学生始终达不到我心中的标准。更糟糕的是,我走进了死胡同,硬逼着学生按照我的预设进行回答,课堂教学陷入了僵局。
我仍然以问答的形式组织课堂,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学情,以主宰者的姿态控制着课堂。在没有任何学生立场的问题追问中,学生获取的信息变得碎片化、简单化,大多停留在信息提取的层面上。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甚至被动趋同的状态,缺乏思考的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彻底失败之前,我终于认识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再好的教学设计,没有了学生,一切都是空谈。一节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吸引并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促进他们的能力提高。
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一切内容,从头再来。我重新研读了新课标和教材,并结合了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构想了一个情境化的教学任务,把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以“学校即将举办故事节,请二年级学生为一年级的弟弟妹妹讲神话故事《羿射九日》”这一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展开。我先引导学生梳理神话故事的内容,再引导他们分组合作讲好故事。在梳理故事内容的过程中,我借助跌宕起伏的情节线、抓住离奇之处和人物动作,帮助学生把握“神奇”这一故事特点。这一次,我的每一步设计都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反应,并推想自己可能的答复和教学推进措施。
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这次公开课,我的课堂评价语言单一琐碎,不能给学生明确有效的反馈。于是,我再次修改了教学设计。
第四次上公开课,学生对于任务单和评价单的表现仍然存在问题。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并实施合作讲故事的要求。看来,我需要再次修改教学设计。
在教研组伙伴的帮助下,我们发现了第五次的评价规则不够清晰,学生对于达到生动有趣的标准存在疑问。我再次修改了教学设计。
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足足上了九次公开课!
一课九上,锤炼教育学素养
每一次修改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反思。每一次修改,目标都更加清晰,主题也更加聚焦。我调整了反思的方向,从关注教学问题和听课教师的认可转向关注如何让学生明确地学、真实地学、有效地学。
在一次次的锤炼中,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断加深,对学生课堂体验的关注不断强化。
为了上一节好课,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值得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节课——我们深度研究的每一节课都会与每天的所有课程产生密切联系,都会与孩子的课堂生活发生深刻的关联。因为每一节课的背后都有我们对教育学的理解。而打磨一节课,就是在锤炼我们的教育学素养。“一课九上”的磨课经历,让我积淀了自己的教育学素养,更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探索,这是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根本。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31日第7版
作者:沈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