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静静地伫立在书架之上,色调偏暗的封面上方似豁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那是一幅暖黄的图景,描绘着冬日时节几株寂寥的白杨,白杨下错落着几间瓦舍,其上方掠过一串不知名的飞鸟,仿佛在昭示着这故事中蕴含的暖意与萧瑟。

此书系石油普教读书会赠予学校的众多读物之一,我们通过漂流的形式,在会员间传递着这些心灵食粮。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她是民国时期声名卓著的"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中的洛神"。这本书诞生于萧红流落香港,身体日渐虚弱的时期,彼时她以文笔勾勒故乡蝴蝶、白杨、祖父园子、呼兰河风情,是对故土的深沉思念,更是对从未给予她足够关爱的家庭和呼兰河的暮然回首。此时此刻,故乡、祖父的园子、祖父不再仅仅是她记忆中的符号,更化为一份份牵挂和寄托。

我之所以如此喜爱这本书,归功于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和准确精炼的遣词造句,她笔下的呼兰河如流水般畅快,如画卷般明净,鲜活且灵动地铺陈在我的眼前。比如文中这段:"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破了人的鼻子,裂了人的手和脚。"读到此情此景,我不禁裹紧衣衫,缩起脖子,只因这份寒意已直达心底。

我之所以如此喜爱这本书,还在于作者笔下温暖与冷酷的强烈反差深深触动着我的灵魂。祖父周围总是萦绕着淡黄色的暖意,令我心生温暖。可是,母亲早逝,父亲嫌弃,继母冷漠,在这个家庭里,只有祖父一人深爱着主人公。她与祖父形影不离,祖孙二人朝夕与共。祖父关心她,陪伴她,呵护她,成为她在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中的唯一依靠。在祖父面前,她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可以肆意挥洒自己的天性,甚至有些调皮捣蛋,而她的守护神正是祖父,她的乐园正是祖父的园子。那里阳光明媚,自在惬意:一片云飘然而逝,蝴蝶任意飞舞,植物肆意生长,再没有人指手画脚。她可以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体会这一切,甚至曾在睡醒后偷偷地给祖父的草帽插上玫瑰花,亦或调皮地帮祖父帮倒忙,可祖父对此却并不生气,反而耐心地陪伴着她。在祖父那里,没有男尊女卑,没有封建礼制的桎梏。

主人公带着好奇而清澈的目光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在她的眼中,园子之外的世界是灰白而冰冷的,没有一丝温度。离开了园子,她在呼兰河这个小镇看到的全是麻木迟钝、冷酷无情、逆来顺受的人们。"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没有人愿意改变什么,更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人的疾苦。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是大家心底隐痛,她活泼开朗,心地善良,能干大方,然则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地方,这样的女孩却是格格不入的,这种"不合时宜"最终招致婆婆的毒打、饿饭、烫伤、抽鞭......种种酷刑接踵而至,毫不留情地夺走了这个可怜女孩的生命。即使如此,婆婆仍旧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为媳妇儿着想,而旁观者也在一片叫好声中逐渐淡忘了这个不幸的孩子。诸如此类的悲剧,清晰地揭示了此处人们的善良却也愚昧麻木,他们只顾看热闹,却对是非对错漠不关心,因为这一切与他们无关,也不需要有任何关联。

萧红如此冷静地回顾曾经的生活,皆因她经受了太多酸甜苦辣,童年时的孤寂,婚姻的不幸,漂泊的生活,病痛的折磨,令她既悲凉又愤怒,最终只能将仅存的一点温暖埋藏于心底,将满怀的希望寄托于呼兰河,静静地倾诉着发生在呼兰河上的这一切......

小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甚至萧红本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千百年来封建陋习摧残了人们的心灵,而大众却浑然不觉。萧红想要用《呼兰河传》这曲挽歌唤醒国人的意识。可喜的是,人们从书中看到了封建陋习的毒害,这些顽疾在经历了一次次时代变革后,逐渐被科学和民主治愈。现代社会,科学取代了愚昧,男女平等,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女性也早已占据了一片天地,她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大部分还肩负着职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她们的生活丰富而充实: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浪漫,有相夫教子琴瑟和谐的幸福,有志存高远勇闯天涯的执着,她们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和创造力为家庭幸福、为祖国建设做着贡献!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本文作者:王琼

(作者简介:王琼,咸阳长庆子弟学校语文教师,党员。2008年教育故事《容易受伤的自尊心》获中心班主任论坛二等奖。2010年论文《开放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二等奖,2011年,征文《我心中的党》获陕西省一等奖,2015年教学设计《春联》获陕西省教科所一等奖。2020年在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我的防疫故事"征文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