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闲情抛弃久


鹊踏枝

五代 冯延巳

谁道闲愁丢弃久?每到芳春,离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借酒,难掩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不知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今译

谁说遗忘了闲情太久?每年春天,离愁别绪依然如故。且到花前去饮酒吧,却也掩不住镜子里消瘦的容颜。

青青河畔草,郁郁堤上柳。不知这种新愁为何年年缠绕。独立小桥上,微风盈满袖。树梢起新月,路人纷纷归去,落寞黄昏后,我仍伫立桥头。

赏析

从词的发展历程上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由众多词人不断推动,才与诗并称中国古代文学双璧。其中,南唐宰相文人冯延巳扮演了重要角色。词最初是以曲子歌词的形式流行,而冯延巳在词中加入了文人士大夫的情趣。相比当时流行于市井的艳俗之作,冯词显得典雅高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词的抒情意味。

这首《鹊踏枝》是一首抒发“春愁”的词。首句便抛出这样的清丽问句:谁说闲情被遗忘太久?冯延巳认为,闲愁潜藏人心,每当春天到来,便会触景生情,倍感惆怅。即使到花前借酒消愁,也难以掩盖镜中容颜的消瘦。“日日花前常借酒,难掩镜里朱颜瘦”这一句很有意思,体现了诗人内心挣扎后的一种牺牲精神:既然无法排解闲愁,干脆沉浸其中。

词中唯一一句实景描写是“河畔青芜堤上柳”,以郁郁葱葱的景观衬托出内心的忧郁和失落。诗人不禁自问:为何年年都会平添这些许无尽的忧愁?这种忧愁就像河畔的柳,年年新绿,年年折磨人心,让人捉摸不透。最终,诗人只能在暮色中独立小桥,怅望青芜和堤柳,直到树梢挂起了新月,路人纷纷归去,他仍然伫立桥头,痴痴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