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3000字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一、 背景
1.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其背景设定在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
2. 作者雨果(1802年~1885年)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
二、 经典语录
1. "既成之事实,不可更改;别再修改。"(1832年定本附言,第1页)
2. "墙后的秘密,总令人好奇。"(第3页)
3. "让观众耐心等待的最佳方法,就是向他们宣布演出即将开始。"(第17页)
4. "绞刑架和耻辱柱并肩矗立在广场中央,或称当年所言的'正义台'和'梯子'。这些永久性刑具令行人避而远之,因广场早已见证无数生灵凋零,其中半世纪后流行的'圣瓦里埃热病'也发源于此。这是对绞刑架的恐惧,是所有疾病中最可怕的,因为它并非天灾,而是人祸。"(第45页)
5. "囊中羞涩者,最敢冒险。"(第60页)
6. "年仅十九的他成为孤儿,身为长兄,他肩负起家庭重担,感觉自己终于从学生的幻想中苏醒,回到尘世的现实。"(第114页)
7. "他确实凶狠,因为他孤僻;他孤僻是因为他丑陋。"(第118页)
8. "面对博大精深的智慧,一个头脑迟钝的可怜人只能垂头乞怜。"(第122页)
9. "他心情不佳,只是因为他心情不佳。"(第152页)
10. "世界上无人在意我,凭什么我要在意世界?"(第176页)
11. "人只要活着,就要过日子。"(第201页)
12. "他在人群中穿梭,人们来来往往,摩肩接踵,悄无声息。"(第244页)
13. "众人皆享白昼,为何唯独我只有黑夜?"(第260页)
14. "科伯诺尔大人,您瞧,一边是古瓦克吉埃,另一边是特里斯丹,这就是他的整个朝廷。一个医师为自己,一个刽子手送予他人。"(第362页)
15. "一支烧亮的蜡烛,总会引来不只一只飞蛾。"(第364页)
16. "傲慢总是伴随毁灭和屈辱。"(第365页)
三、 读后感
1. 小说的最后一章名为:卡西莫多迎娶,看似圆满的结局,却以卡西莫多为已身亡的女主角爱斯美拉达殉情而告终。
2. 卡西莫多是一个不被爱的人,但他却小心翼翼地爱着女主,敬爱着副主教。
3. 卡西莫多只是因其丑陋而备受欺凌。无论是把他拥立为"胡闹王"还是观看他的行刑,人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起哄。
4. 实际上,女主并非一个恋爱脑。
5. 母爱的伟大,女主的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几乎用尽全力打开了栅门,虽然害怕,却仍旧假装镇定地与军官谈判,最终为了保护女儿牺牲了自己。
6. 副主教知识渊博,但本质上却是一个阴险偏激之人,为了得到女主,他设计杀害了腓比斯(实际上并未身亡),而后陷害女主,最终从上面坠落身亡,可谓死有余辜。
7. 路易国王与大臣及医生的对话充满讽刺意味。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牟利,各自打着小算盘。
8. 书中大量关于建筑和艺术的描述,因个人知识浅薄,只得走马观花,难以理解,有些枯燥。
附注:
近年阅读《战争与和平》时,让我联想到《巴黎圣母院》译序中的一句话:"中国的历史小说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必须实有其人,主要情节必须确有其事。西洋的历史小说相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往往是虚构的,倒是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有所依据,以便渲染历史氛围,营造一种'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