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原理 都江堰示意图及原理


2021年8月,四川多地遭遇暴雨侵袭,其中成都地区更是启动了暴雨应急方案,暂停了多趟列车运行。

历史上的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因地势、气候等因素,时常遭受旱涝灾害的侵袭。早在两千多年前,父子就带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也是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2000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国地理学家霍芬曾赞叹其灌溉方法的无与伦比。

参观过都江堰的人无不惊叹其建造的精妙。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和精密测量仪器的古代,如何让水流听从人的指挥?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项需要高超技术支持的工程。那么,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实现岷分流,并做到“水旱从人”的呢?

岷江,作为长重要支流,其特性使得它在进入成都平原后,水流速度降低,大量泥沙淤积。这导致在雨季时江水泛滥,而旱季时则供水不足。都江堰的修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都江堰的建造过程中,父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了岷地理特点。他们通过引流、分流、排沙等措施,使得内水在旱季时可以流入成都平原,保证灌溉和生活用水;在雨季时又可以合理控制水量,防止洪涝灾害。

其中,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是都江堰三个关键的部分。鱼嘴通过分流使内江和外水量得以合理分配;宝瓶口则像水龙头一样控制着水的流入;而飞沙堰则负责排沙,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

这些关键部分的巧妙配合,使得都江堰能够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自动调节水量和排沙。这体现了古代劳动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如今,都江堰依然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它的存在不仅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稳定,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它代表了拼搏进取的精神,也展示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前人智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