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什么填空 遥远的后面填什么词语
岳雯,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
若非因缘际会,《青年作家报》的创刊,我或许难以追溯起深藏于记忆深处的那段往事。
那已是十九年前的事了。当时,我还在湖北某县城的中学里备战高考。那段时光虽酷烈,但对经历过的人来说,都心有戚戚。语文老师拿着《青年报》走进教室的那天,正值新概念作文风靡全国的年代,青年报社决定举办一次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比赛题目中提到的“时空隧道”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些时刻——若能穿梭于时间之间,回到历史的某一刻,遇见的任何一个人,那会是怎样的体验?我会选择怎样的时间节点?会看到怎样的景象?会与哪位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呢?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所给予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当时语文老师对于那些看似需要展开想象翅膀的作文题充满了既警惕又喜欢的心情。
于是,学校的老师们决定让学生们试水这场比赛。虽然初衷是为高考做准备,但谁又能预料到,或许有人能脱颖而出呢?如今回望当年的作文,我已记不清为何选择了张爱玲作为主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后,一本名为《小团圆》的小说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人其境。
在迎接新世纪的纷繁复杂中,我在课桌前构思了《恋恋风尘恋恋情》。尽管那时我的文笔尚显稚嫩,作品中充满了少年特有的情感纠葛和文艺腔调,但隐约间也能感受到文学为枯燥生活带来的一线希望。
这篇作文是如何被语文老师选中并寄出的,我仍记忆模糊。我记得我与语文老师曾因作文的结尾发生过争执。我曾从张爱玲身上感知到人生的艰辛坎坷,因此希望能让她以“另一种更温暖的方式继续她的人生”。而语文老师则认为这样的结尾更好。幸运的是,我的作文在2000年1月17日的《青年报》上发表了。
更为荣幸的是,这届作文大赛的评委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复威先生对我的文章进行了点评。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县城的孩子来说,在《青年报》上发表一篇作文是件大事。
高考虽在前方虎视眈眈,但这份喜悦却如流星般短暂而美丽。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我的作文不仅在比赛中获奖,而且还得到了征文大赛的二等奖。青年报社更是慷慨地邀请了所有获奖者到北京领奖。
我曾有感于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对我来说这也是真实的人生体验。我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出行时,那随风飘逝的田野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是文学赠予我的礼物。
我第一次到北京时充满好奇与新鲜感。我与陌生的伙伴彻夜长谈、在北海摇摆的小船上品尝汉堡……当告别的时刻来临,虽然心有不舍但我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还会回来。而就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作为首选。
而那个在北京师范大学为我评价文章的那位教授竟然是之前举办比赛时的评委李复威先生。这或许只是巧合但对我来说却仿佛是命运的暗示。
当我带着行李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时偶然遇到李复威先生我保持了镇定仿佛是命运再次提醒了我。
大学毕业后我继续学业最终进入作家协会工作是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的发展。如果不是因为与《青年作家报》相关人员谈及新创刊计划我已忘记了文学梦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引起的激情。
现在的我相信每个灵魂中埋藏的种子不论历经多久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土壤终会发芽生长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