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怎么读音是什么 湮灭与的区别
将光之舞化作物质与反物质之谜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论文,其影响力远超当时人们的想象。这篇论文,竟有改变世界格局的潜力。论文中,他以狭义相对论为框架,解释了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的一个奇特现象。他指出,某些镭盐释放的粒子所携带的能量,超出了其化学构成所能提供的范围。这多出的能量,源于原子核内粒子质量的减少。这一洞见,正是质能方程E=mc²的基石。
质能方程,仿佛一枚的两面,将物质与能量紧密相连。它告诉我们,物体的显性质量和能量取决于它与观察者的相对运动。这一复杂的关系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合适的条件下,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这一原理为器的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持。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正是这一转换的自然体现。同样地,恒星燃烧的秘密也藏于其中:它们的内核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
虽然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但这一过程却要困难得多。科学家们借助粒子加速器才得以实现这一点。粒子在接近光速的加速下发生对撞,其显性质量在此过程中大多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而部分能量随后又回归为粒子形态。
那篇仅有两页的论文,可说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鼻祖。它不仅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力,更对这种转换的本质做出了界定。
让我们以电子和正子的湮灭为例。当电子与其反物质粒子——正子相遇时,它们会转化为纯粹的能量。这两种粒子的质量相等,但所带电荷相反。它们相遇后产生两个高能光子,将电子和正子的质量完全转化为能量。尽管这一过程的验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提出,但直到70年代才得以实现。
如果我们可以将质量转化为能量,那么理论上相反的过程也应成立。这意味着将两个光子碰撞在一起,从而制造出一个电子和一个正子。虽然间接实现用光制造物质的过程已经成功,但直接将两个光子转化为物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物理学家们最近成功完成了这一实验。他们使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进行了数千次电子正子对的制造实验。这些实验并非简单的激光对射,而是高能粒子的对撞产生大量光子。这些光子之间偶尔会发生碰撞,进而制造出电子正子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得知在此过程中制造出了多少粒子对。
这种转化过程必须在强磁场中完成。研究人员借此机会还验证了另一种有趣的效应——真空双折射。
当光穿过方解石等介质时,其偏振率的不同会导致光被分为两道。在真空中,光同样会因穿越强磁场而被分解为两道不同的偏振率的光束,它们的前进路线稍有差异。这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之处。仅靠磁场之力,便能让光的传播路径在真空中发生改变。
在天文领域中,科学家们曾在来自中子星的光线中观察到真空双折射的现象;而在实验室中,这还是首次实现。
参考文献:Measurement of e⁺e⁻ Momentum and Angular Distributions from Linearly Polarized Photon Collisions(链接:[具体链接])